上一次,聊了关于螳螂卵鞘的故事,那么这回,咱们来看一看螳螂自己吧!螳螂啊,真的是华北秋冬季节,我们时常会偶遇的非常可爱的大型昆虫呢!看威风凛凛的成虫隐匿在草丛中,有时候也真的很想把它们捡回家啊!可是……
毕竟在昆虫当中,螳螂也是很酷的宠物!看它们大刀一挥大口干饭,总让我觉得颇为治愈。不过,如果你在野外的河流边、溪边,总之是水边看到行动不太灵敏的螳螂君,或许还是可以克制住想要捡回去的手,除非……你对于细长条的体内寄生虫没有一些源自蛔虫之类,近乎于本能的厌恶感……
事情是这样的,如果你看到水流中,漂浮着一只不幸的螳螂尸体,大概像这样——
那么,你可以在附近找一找,看水中有没有一条疯狂扭动的“细铁线”,像这样——
如果是的话,那么恭喜你目击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又一经典案例,这一次,依然以螳螂的全面溃败为结局。
铁线虫,属于线性动物门(Nematomorpha),是螳螂和一些直翅目昆虫的体内寄生虫。它们的成虫在水中产卵,幼虫孵化后,通过进食等途径进入寄主的体内,在寄主体内成长。然后,成虫会神奇地操纵寄主寻找水源,投入水中。如此,铁线虫就可以从寄主的排泄孔中钻出来,回到水环境繁殖下一代……
关于铁线虫为什么能控制螳螂这件事,有一些假说,可能与视觉信号干扰有关,也可能基于螳螂体内的蛋白质合成干扰等等。总之,铁线虫一旦进入螳螂体内,这场战斗就已经基本分出了胜负……在著名的《本草纲目》中,关于螳螂有这样一句描述:〔时珍曰〕螳螂,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喜食人发,能翳叶捕蝉。说螳螂“喜食人发”大概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因此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李时珍观察到铁线虫从螳螂体内钻出来而形成的误解……听起来很合理,“天敌”嘛,就是写在基因里逃不过去的克星,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毕竟螳螂作为虫界顶级猎食者,自己对待它的猎物也没多客气。只不过,在铁线虫这里,螳螂越擅长捕猎,就越给了它们偷袭的机会——许多铁线虫的幼虫未必能够直接进入螳螂体内,而是比较容易被更接近水环境的昆虫吃掉,但如果这些昆虫进一步被螳螂吃掉了的话……
所以,情况就是这样的情况。如果你看到在水边徘徊,看起来不太想得开的螳螂,或许它濒临那个难以逃避的结局就只差最后一步。至于说铁线虫离开以后,螳螂是不是还有生存下去的机会……
夏末灯诱的时候,巧不巧又目击了一次。这一次,夜晚灯火的诱惑超过了铁线虫的操纵,而铁线虫已经等不及了——被我们看到的时候,螳螂正在走向灯诱帐篷,而两条铁线虫正从它体内钻出来……
铁线虫离开以后,螳螂并没有很快死去,但它的行动肉眼可见地缓慢,我把它翻过来,发现铁线虫这一次甚至不是从排泄孔里出来的,而是直接突破了螳螂的肚子……那天直到我们离开,其实那只螳螂都还活着,也能爬,但这样一种状态在自然环境下,结局也是显而易见吧。
Anyway,在此之前如果你不介意把螳螂和铁线虫一起带回家,那么也不是一定不能捡……
说到这里,本来就讲完了。但我想一定会有人问这些铁线虫会感染人类吗?毕竟它们看起来,就很像比较纤细版本的蛔虫。实际上蛔虫属于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虫动物和线形动物,这两个门的一些物种虽然看起来相似(名字更是混淆),但毕竟是“门”级别上的差异嘛
人类感染铁线虫的案例也是有的,但非常稀少。但是,想想铁线虫的生活史,如果我们既不乱喝生水乱游野泳、也不像螳螂君那样生吃各种类型的昆虫,那么,它们又有什么渠道可以进入人体内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