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09:56
随着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助急……对于腿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的老年人来说,要想找到普惠、专业的养老服务并不容易。
养老服务能不能进行“适老化改造”?在北京,一些街道、社区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老年人只需要一通电话、一条微信,就能得到相应的服务,打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全链条”。
调研样本
数字管家 “一键服务”更多元
今年5月的一天,家住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前西社区的独居老人周阿姨因耳石症突然发作,向社区工作人员紧急求助。
危急时刻,得到消息的社区人员赶到周阿姨家,联系120将老人送到医院。几天后,老人康复出院,老人的儿子激动地给社区发来感谢:“有你们在,我们做子女的安心多了。”
让老人放心养老,让老人子女安心。2022年以来,西城区启动“一键呼”应急呼叫智能终端安装项目,面向全区15个街道263个社区的7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免费安装。得益于科技的加持,前西社区已成功处置独居老人突发状况数十起,平均响应时间仅10分钟。
项目负责人张后庆介绍,2022年开始,他们在“一键呼”终端机一键呼救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新功能。比如“亲情功能”,可以一键拨通子女的手机,如果子女没接听,“一键呼”就会自动给其他亲属打电话。再比如“养老服务”功能,可以一键拨通距离最近的养老驿站或照料中心,从而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驿站解决不了的,老年人还可以一键拨打西城区养老服务热线进行咨询投诉。
张后庆说,他们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在“一键呼”中逐步加入了居委会、物业管理等功能,方便老年人居家养老。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推出了一键买菜、一键助浴、一键家政、一键清洗、一键叫车等功能,覆盖日常生活场景,大大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除了功能越来越强大,“一键呼”在外形上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老年人家里已经没有电话座机了,为了方便使用,我们推出了无线版本的‘一键呼’,能插上手机卡使用。”张后庆介绍,“一键呼”现在还搭配了便携的遥控器,外形大小类似车钥匙,方便老年人随时随地使用。目前,项目团队正在研发新一代“一键呼”,并将于今年下半年进行小范围试点。张后庆介绍,新一代“一键呼”兼具平板电脑和智能音箱的优点,操作更便捷,功能更强大。他们还给新机型起了个拟人化的名字——“数字管家”。
智慧大脑 需求对接更精准
家住广外街道的李阿姨因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吃饭问题成了“老大难”。安装“一键呼”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原来,街道辖区内的白菜湾社区养老驿站就可以提供老年餐,深受居民欢迎。这里的老年餐不但少油少盐,适合老年人口味,还能配送上门。通过“一键呼”,老人可以一键订餐,驿站工作人员还能直接把饭菜送到老人床边。
在德胜街道,年过八旬的王阿姨对“一键呼”的呼叫物业功能非常满意。一天晚上10点多,王阿姨家里的下水管道堵了,老人连忙通过“一键呼”求助。没一会儿,物业和维修师傅便来到老人家中上门维修,连夜修好了下水管道。数据显示,日常的小修小补已成为居家养老的日常需求之一。近一年来,西城老人通过“一键呼”呼叫物业服务就达到了6.3万次。
截至目前,西城区已为5万户老年人家庭安装了“一键呼”终端机,累计服务老年人158万人次。如何让服务供需对接更精准,如何更精准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西城区基于“一键呼”等养老服务数据,打造了养老服务的“智慧大脑”。
在西城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二楼,坐落着西城区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通过显示大屏,全区养老资源、老年人口分布、养老业务开展状况尽收眼底。西城区已签约基本养老服务对象现有6940人,他们是民政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养老需求?
工作人员随机选择了一位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一幅精准的“用户画像”便呈现出来。数据显示,这位老人在养老驿站年用餐79次,平均每周2次;安装“一键呼”后,年呼叫70次,其中呼叫120急救车4次。数据还显示,这位老人不但是家庭养老床位用户,还享受了适老化改造补贴……
“所有的数据都是动态的。通过这个大数据平台,我们可以了解到辖区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从而对养老政策的出台和养老资源的布局提供参考。”西城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西城区正致力于打造“10分钟养老服务圈”,这背后离不开科技的赋能。这相当于是对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转型升级让更多老人受益
其实,养老服务领域的适老化改造不止于此。从2024年开始,北京市重点打造具备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集中养老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作为街道、乡镇的“养老枢纽”,除了提供养老服务,还集合了供需对接、调度监管等功能。通过大屏幕,整个街道、乡镇区域内的养老需求可以实时监控、一目了然。
位于南五环外的亦庄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是大兴区首批挂牌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前身是一家养老院。过去,养老院只需要服务好院内的托养老人,服务范围小,受益老人有限。如今,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全镇19个社区,服务对象达2.08万名老年人。改造升级后,中心功能大大扩容,从过去单一的照料服务,发展到集老年食堂、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托养及日间照料、社区嵌入、居家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服务。
今年3月,亦庄镇还把养老服务专线交由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运营,从而实现了辖区内养老需求的一站式受理。通过24小时专人值守的“亦服务”指挥调度平台,居家老年人的订餐、买药、理发、紧急求助等需求统统可以满足。中心负责人罗晶介绍,除了老人“下单”,工作人员还会主动收集老人的需求,让养老服务更加精准。
在亦庄镇,养老驿站由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统一运营,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了“同质同标”。不管老人住在哪个小区,离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远还是近,都可以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服务。这也成了未来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发展方向。
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志伟介绍,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已建成10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已覆盖北京三分之一的街道、乡镇。“今年,我们将继续在老龄化程度高的街乡再建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城区街道的全覆盖。”
手记
服务无止境 “适老”润无声
近年来,北京的养老服务形态正悄然发生转变。这一点,许多老人的感受更加直观:服务更好找了,选择更多了,响应更快了,遇到问题也知道该找谁了。
和居家环境、公共设施一样,养老服务也需要更加“适老化”。这种“适老化”,需要更加了解老人的需求,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喜好,根据不同的老人,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服务。简而言之,就是要更懂老人。
如今,养老服务资源越来越丰富,养老服务网络也从线下走到线上。一通电话,一条微信,专业的养老服务就能送到老人家门口,让居家养老更加安心。这种“适老化”的背后,有政策的鼓励引导,有资源的合理布局,有硬件的升级改造,更是服务的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全社会都在关注养老,养老服务也需要更加“适老”。无论养老服务未来是何形态,都需要离老人更近,更容易让老人接受,更能解决老人的问题,更能提升老人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