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发布全市首个碳汇交易管理办法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 作者 冯维静

2025-10-16 14:36 语音播报


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通汇赢”碳汇产品开发与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落地实施。作为北京市首个聚焦区域园林绿化碳汇的专项管理文件,《办法》通过明确碳汇产品开发、备案、交易、消纳全流程规则,为副中心打通“生态优势”向“经济价值”转化通道提供制度支撑,也为全国城市绿地碳汇交易机制建设提供“副中心样板”。

《办法》的出台,紧密对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目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大决策部署,同时落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公布2022年度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和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名单的通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林业碳汇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要求,旨在通过规范化管理,推动副中心生态绿地资源从“生态功能”向“碳汇资产”转化。

《办法》明确“通汇赢”碳汇产品为园林绿地碳汇价值核算的核心载体——依据统一方法学量化核算,经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审查备案后,针对园林绿化碳汇项目在特定周期内产生的固碳减排量(单位:吨二氧化碳当量),制发具有收益权的凭证。该凭证不仅是碳汇产品的“身份证”,更被赋予交易、质押、抵消等权能,为后续市场化流转奠定基础。

为保障“通汇赢”碳汇产品的公信力与安全性,《办法》构建了“开发申请—备案登记—交易流转—监督管理”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关键环节设置多重把关机制。在开发申请环节,明确项目需满足四大核心条件:2014年5月28日后开工建设、位于通州区行政区域内、权属清晰且边界明确、未参与其他碳汇机制(CCER、BC⁃ER、VCS)重复认定。项目业主可为林地绿地权属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面积小于100亩(1亩≈666.67平方米)的主体可自愿联合开发,同时需提交项目概况、权属证明、固碳减排量核算报告等7类材料,确保项目合规性与数据真实性。

在备案登记环节,实行“形式审查+技术审查”双重核验。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可委托第三方)在收到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形式审查,补正材料一次性告知;通过后15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评审,重点核验减排量计算的准确性、保守性,必要时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审查的项目,将在通州区林业碳汇交易临时平台登记公示,10个工作日内完成“通汇赢”碳汇产品凭证制发,凭证实行实名登记,遗失可挂失补发。

在交易流转环节,先期采用协议转让等合规方式,后期将逐步拓展电子交易模式。交易以纸质凭证为实物依据,双方完成结算后,需向区园林绿化局申请办理流转变更,相关信息同步在临时平台公开;产品用于抵消碳排放后,需及时注销,不再进入市场流通,从源头避免重复交易风险。

《办法》创新性提出“通汇赢”碳汇产品六大应用场景,覆盖个人、企业、社会活动等多个层面,推动碳汇价值融入生产生活。个人层面,社会公民可购买减排量抵消自身日常生产生活产生的碳排放量;企业层面,热力供应、交通运输、服务业等行业单位可通过购买产品履行碳减排义务,承担环境责任;社会活动层面,副中心范围内的大中型会议、赛事、展览等,可通过购买产品抵消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打造“零碳活动”;生态修复层面,产品可用于替代履行园林绿化资源生态损害赔偿(修复)责任,助力生态保护;金融创新层面,探索碳汇金融、风险投资、国有资产碳汇仓储等模式,丰富碳汇资产价值实现路径;普惠场景层面,鼓励中介机构、银行、商场等联合打造碳普惠积分,推动“碳汇+文旅”“碳汇+绿色消费”“碳汇+信用积分”等模式落地,扩大产品应用范围。

聚焦副中心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