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数字身后事”处置呼唤社会共识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杜梨

2025-10-17 14:27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这两天,“人去世了微信朋友圈会消失吗”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微信回应,从今年9月开始,对长时间不使用的微信账号已不再进行回收处理,不活跃账号的朋友圈内容同样不会清理。

在数字化生存的当下,网络空间早就成为个体生活的重要承载地——照片存在云端,记忆留在朋友圈,财富变成了数字钱包,心血凝结成游戏装备……这些独一无二的“数字足迹”,兼具财产性和人格性,当生命的终章来临,庞大的“电子遗产”将何去何从,这确实是个问题。《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度)》显示,21.5%的90后和19.7%的00后将虚拟财产写入遗嘱,远超80后群体的12.7%。随着现实世界与赛博空间的深度交融,人们对于“数字身后事”,还将更加重视。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因账号资源有限、安全策略等,对不活跃账号进行回收,是目前的通行策略。这是用户在勾选“同意使用协议”时认可的,却未必全然契合于公众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与纪念心理。前几天,已故歌手李玟某平台账号被异常登录引发热议,正是这种情绪的直接投射。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人为故去亲友的账号充值,或者反复查看线上痕迹以作怀念。诚如电影《寻梦环游记》的那句经典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对于“电子遗产”,人们在意的显然也不只是其经济价值,还在于这是生命痕迹的见证、情感精神的寄托。

微信不再回收停用账号的决定,说白了是团队决定把“规则”让给“人心”。此后,那些再也不会更新的朋友圈,会保留逝生命轨迹;那些再也不会回复的对话框,则会成为生者的凭吊遗迹。但也有人认为,固然不希望账号被二次释放,可同样不希望被围观。不同的声音折射出的,其实是如何界定好隐私与怀念的边界。事实上,早在2020年,在年轻人聚集的某平台,便上线过“纪念账号”功能,逝者家属可申请将逝者账号变为纪念账号;而在后续的功能改版中,每一位用户都可提前设置,如果自己去世,账号将会被如何处理,这被认为体现了虚拟世界的人文关怀。

当更多人意识到,网络账号不只是数字资源,并愿意为构建更为契合的处置方案努力,这也标志着数字世界的人文进步。眼下,相较于线下遗产处置的通行做法和规范,“数字身后事”的处置还存在不少模糊地带。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7条,明确了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是公民的合法财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因隐私边界、平台规则等问题面临处置困难。期待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参与和深入讨论之下,能更好界定数字遗产的法律地位,制定出有温度、合法合规且有可操作性的通行做法,因为这不只关乎个体与平台,更是数字时代理当建构的文明规范。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