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回信激励广大学子和农业教育、科技工作者矢志强农报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7 20:47 语音播报

时事

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农大师生回信,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希望大家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让青年学子和广大农业教育、科技工作者倍受激励与鼓舞,大家立志要以兴农强农为己任,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栉风沐雨双甲子,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对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来说,既是格外的温暖与极大的振奋,更感受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 张馨悦:习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倍感激动与自豪,这既是对农大百廿征程的肯定,更是对我们青年一代扎根大地、服务“三农”的殷切期望。我们要在“自找苦吃”中锤炼本领,在农业生产一线中解民生、治学问,真正将科技用在老乡的田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农报国的青春誓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康绍忠:回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三农”问题和农业科技教育事业的极大关怀,以及对农学师生的殷殷嘱托。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服务“三农”所需,潜心攻关农业节水技术与装备,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钟登华: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新农科建设,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

10月16日,河北曲周传来好消息,中国农业大学创建的“绿色吨半粮”千亩示范田,再创新高,粮食周年亩产稳稳超过1.5吨,并且大幅节水节肥减排。从52年前为治理盐碱地建设曲周实验站,到16年前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小院模式,到现在220个科技小院遍布全国。一代代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为端牢中国饭碗挥洒汗水。而总书记一次次的关怀勉励,更成为他们的巨大动力。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植物营养学专业2021级博士生 郝展宏:两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勉励我们要“厚植爱农情怀 练就兴农本领”。这次又叮嘱我们要“矢志强农报国”,让我更加笃定前行,把青春汗水流在田间地头,让技术长在农田中,论文写在泥土里,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后 张盼: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耕水产养殖领域,通过科技助力我国从水产养殖大国到水产养殖强国。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等要求,让全国广大农业教育、科技工作者更加明确了责任与使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王晓杰:新征程上,我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弘扬学校“扎根西部 服务三农”的优良办学传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为我国小麦面临的头号重大生物灾害,找到绿色防控方案,以科技硬实力守护大国粮仓。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吴德志:我们将推动耐盐碱作物研究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探索“科研+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让科研成果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

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雷振生:按照总书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要求,我们将全力破解小麦产量与品质协同改良的关键技术难题,培育出品质一流、产量更高、抗病抗逆性能更强的、具有突破性的小麦品种。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团队教授 董莎萌: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前沿探索,融入到课堂与实践中。全力培养更多深怀爱农情怀,掌握前沿科技的新型人才。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