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拿诺贝尔奖!”杨振宁12岁少年梦想,35岁如愿以偿
商务印书馆

2025-10-17 22:12 语音播报


12岁的杨振宁对父母亲说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1934年的杨振宁,两颗大眼睛闪烁着智慧,稍稍向下的嘴角显示出性格的坚强。

1934年,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他被书中所讲的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回家竟对父母亲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那时,杨振宁12岁……哪知23年之后,一句妄语竟成了事实!每思及此,杨武之不免感到浩渺宇宙中世事之微妙。

杨振宁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和证书。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2年,美国“氢弹之父”特勒指出,杨振宁因为创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应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鲍尔奖颁发给杨振宁,颁奖文告中说:“(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深远地重新规划了最近40年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的发展”,“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杨振宁先生

学霸杨振宁的童年

是怎样度过的

除了会玩,杨振宁的学习成绩绝对地好,而且在清华园里已经小有名气。学习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杨武之是一位颇有人文精神的教授,对于教育儿子很有心得。杨振宁对此曾深有感触地说:

我九、十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十一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我初中一与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孟子》,所以在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摄于清华园西院11号杨家院中。远在柏林念子心切的杨武之正是在这张照片(右)背后写下了“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

杨振宁在学习上优秀的表现,尤其是数学上表现的异禀,杨武之早有察觉。1935年在柏林访问时,杨武之在杨振宁的一张照片上亲笔写下了一句话:“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据杨振宁说,这张照片是因为远在柏林的父亲挂念儿女,特别让家里寄到柏林的。这句话中的“伯瓌”是他父亲给他取的字。

但杨武之并没有拔苗助长,而是全面加强振宁的素质教育。杨武之这种“慢慢来,不要着急”的教育思想,以及重视人文科学教育的理念,正是杨振宁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他日后辉煌的科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与其父的正确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杨振宁先生

对物理的体会

中国《物理》杂志发表了杨振宁的一篇文章《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这是一篇对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学生或者学者都非常有价值的文章,这儿特地把其中最重要的结论性文字转载于下:

(1)一方面直觉非常重要,可是另一方面又要能及时吸取新的观念修正自己的直觉。

(2)与同学讨论提供了深入学习的极好机会。

(3)博士生为寻找他/她的论文题目感到沮丧是极普遍的现象。

(4)最好在一个正在发展的领域刚开始时进入该领域。

(5)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

(6)物理中的难题,往往不可能一举完全解决。

(7)和别人讨论往往是十分有成效的研究方法。

(8)永远不要把所谓“不验自明”的定律视为是必然的。

(9)把问题扩大往往是一个好的策略。

(10)基础物理学奠基于美丽的数学之上。

(11)但是不是所有的美丽的数学都能进入物理学。

(12)一个研究生最好不要进入粥少僧多的领域。

1957年诺贝尔奖的颁奖现场。左起第一人为杨振宁,第二人为李政道,第五人为文学奖得主加缪。

左起:派斯、李政道、杨振宁、戴森,1961年前后摄于普林斯顿。美国“原子弹之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奥本海默当时邀请了很多青年才俊来这里工作。杨振宁于1949年来此。

杨振宁与国家领导人

“有生应感国恩宏”

1973年,杨振宁第三次回国。同年7月12日,杨振宁第四次到北京访问,夫人杜致礼也陪他一起来了。这一次,他提出希望拜会毛泽东主席。这一愿望实现了。7月17日,杨振宁在周培源的陪同下,到中南海毛泽东那有名的书房里见到了毛泽东主席。陪同会见的还有周恩来总理。最初,杨振宁听不懂毛泽东讲的湖南话,周恩来便在一旁做些解释。毛泽东谈话喜欢谈大问题,比较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当然,他也和杨振宁谈与科学有关的哲学问题。

1973年7月17日,毛泽东在他那有名的书房里接见了杨振宁。左起:周恩来、周培源、毛泽东、杨振宁。

周恩来很希望利用杨振宁拜见毛泽东这难得的机会,让杨振宁谈谈他有什么好办法,来激励中国科学的发展。杨振宁立即建议说:“尤其值得做的事也许是把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美国人》)译成中文……”后来这个建议果然得到实现,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重庆分所负责出版这份刊物,至今没有中断。

由于这次是毛泽东第一次会见华裔科学家,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而对于杨振宁来说,与毛泽东会见当然会给他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和极度自信,是杨振宁无法忘怀的;至于毛泽东的诗词,杨振宁则认为不但写得好,而且其气魄之大,不能不让人为之震撼。

期待出版“天大亮集”

2003年的冬天,正是杨振宁孤独一人从美国回到中国的时间,发生了一件他绝对没有想到的大事:82岁的杨振宁意外地得到上帝赐给他的一位安琪儿——翁帆女士。许渊冲教授在2003年冬天邀请西南联大老同学为杨振宁定居归根居洗尘时,还心怀欷歔地写道:

振宁不老松,扬帆为小翁。

岁寒情更热,花好驻春风。

The ageless won't grow old.(没有年龄的人不会变老)

You sail with your young bride. (你和你的新人扬帆远航)

Love will warm winter cold.(爱情会使寒冬温暖美好)

Spring willever abide.(青春永远伴随新郎新娘)

2018年,杨振宁、翁帆编著的《晨曦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图为新书发布会现场,会上杨振宁笑称,希望到100岁的时候再出一本《天大亮集》。

《晨曦集》书影

2018年,在《晨曦集》的前言里,杨振宁先生写道:

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

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当时觉得改革开放30年,看见了曙光,天大亮恐怕要再过30年,我自己看不到了。

没想到以后10年间,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今天虽然天还没有大亮,但曙光已转为晨曦,所以这本新书取名为《晨曦集》。而且,看样子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自己都可能看到天大亮!

京报读书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