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中国行丨水仙清韵润古城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作者 杨特团 刘慧君

2025-10-18 18:37

清风北京

图①:漳州九龙江两岸风光。郑文典 摄

图②:漳州市主要廉洁教育场所分布示意图。漳州市纪委监委供图

图③:黄道周公园。蓝智伟 摄

图④:党员干部在谷文昌廉政主题馆内参观学习。陈言甄 摄

图⑤:漳州圆山脚下水仙花海。游舒慧 摄

背靠绵延山脉,面朝浩瀚大海,九龙江穿城而过,福建漳州便处于这山海之间,位于福建第一大平原之上。漳州因州治临漳江而得名,自唐朝建立以来“千年不易其址”。这里是“中国水仙花之乡”,人们偏爱的“凌波仙子”述说着千年古城的浩然正气。

清白高雅,不染泥尘

“世界名花惟此有,人间异香别地无。”漳州城南,圆山东麓,这里是漳州水仙花的原产地,“凡日照圆山,影之所至,皆产此花,过此一步,即不生植。”漳州水仙种植历史悠久,现存规模化种植可追溯至南宋,明末清初形成独特栽培体系。江南处处有水仙,唯漳州水仙鳞茎硕大,箭多花繁,清婉雅逸。

水仙的鳞茎深埋于土中,历经三年磨砺方能育成一颗饱满花球,其根系纯粹不染污泥,剥去层层粗粝外衣,经花农刻刀雕琢,仍以最素净的肌理示人。水仙真正令人叹服之处,在于其“清水白石自生香”的生存哲学——只需一勺清水、几粒石子便能绽放出清雅芳香。

宋代大儒朱熹在《赋水仙花》中,以“徒知慕佳冶,讵识怀贞刚”赞咏水仙花坚贞的品质。其一生清廉自守、刚正不阿。

在漳州高新区白云岩紫阳书院里,一副楹联十分醒目:“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朱熹知漳时留下的,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追求。

针对当时漳州官场的不良现象,朱熹着手为官员“立纲纪”,对于行政事务“一付之吏手,一味之邀索,百端阻节”的“胡乱行移”,他采取严厉的督查措施,把紧行政事务的每个办理环节,并且严格要求下属清清白白“交割职事”,对有作弊索礼行为者追究到底,严惩不贷。朱熹知漳期间,“官曹厉节志而不敢纵所欲,宦族循法度而不敢干以私”。他写下“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以明志,为漳州立下廓清寰宇、廉明公正的致仕标杆。

朱熹深知,立身先立学,他“笃意学校,力倡儒学”,躬亲施教,定期到府学、县学讲学,将水仙置于案头警示学子“清姿终不污泥沙”。朱熹知漳仅一年,但他兴教育才、整饬吏治、体恤民情、移风易俗,留下“紫阳过化,海滨邹鲁”的佳话。

漫步九龙江畔,水仙花海随风荡漾。漳州人爱水仙,爱她“水沉为骨玉为肌”,爱她“不许淤泥侵皓素”……

在九湖镇蔡坂村,水仙种植户张恭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张恭阳是蔡坂村村民,新中国成立后他带动其他农户种植水仙,成为生产带头人,两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1954年12月,有记者来采访,张恭阳讲述了自己参加互助合作社、培植水仙花的故事。想到共产党带领群众脱离了苦日子,满怀对党的感激之情,张恭阳便想寄上几颗水仙花球给毛泽东主席,请记者帮他表达自己的心愿。听了他的故事,记者代笔写了一封信,并拍了张恭阳在水仙花田的照片,将水仙花球和照片、信一起寄给毛主席。

不久后,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回信:“……1954年的水仙花又得到了增产,你并两次当选为培植水仙花的模范,这是值得嘉勉的。我们特为你在生产上取得的这一重大成绩,致以祝贺。希望你继续努力,更多的采用新的技术,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现中央已有关于不收受群众礼物的规定,希望你今后不要再给毛主席送礼了。”

回信内容真切贴心,鼓舞人心,特别是“不收礼”的规定,更是让张恭阳打心眼里叹服。张恭阳临终前把信件交给儿子,要他继续好好耕种,并嘱咐他为人做事当如水仙花,清清白白、问心无愧。

如今,走进圆山脚下的水仙清风馆,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向人们诉说着漳州走出的历史人物和时代楷模的清廉事迹。漳州水仙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其虽素洁清雅却不矫揉造作的品质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忠廉立身,节义千秋

在东山岛东门屿的鹰嘴岩下,刻有“石斋”二字,旁边还有几行小字:“先生节义,照耀今古,石室荒凉,仅存遗址。鱼跃鸟飞,具见大道。谨署二字,以昭后人。”岩下,有一由鹰嘴岩及附近若干巨石纵横互叠而成的石室,这就是黄道周少年读书处——云山石室。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黄道周出生于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虽家境贫寒,却自幼聪慧过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黄道周进士及第,他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任编修。明代翰林院的庶吉士,被看作是未来内阁大臣的后备人才,是各方争相示好的对象。但黄道周洁身自好、固守清廉。一次,一位自称是老乡的人找到黄道周,赠他一方砚台,黄道周以字画回赠,后来发现这是一方极为珍贵的端砚,黄道周派人追出千里还了回去。此后他多次拒收名砚,宁以粗陶研墨,也不愿让砚池沾染半分权欲。

黄道周虽是京官,但在京城仅凭微薄俸禄度日,租不起房子。他先是暂居漳州会馆,后来暂住同乡周起元家中。黄道周与周起元感情深厚,在周起元的邀请之下,搬到并不宽敞的周家,在大厅搭床而睡。

明末内忧外患不断,黄道周始终坚守信念,《明史》称其“严冷方刚,不谐流俗”。他不为权势不求财,刚直耿介,忠义不屈。他在家书中说:“计吾生年以来,未有一言一事内不可告于妻子,外不可告于朋友,幽不可告于鬼神,明不可告于黎献者。”言语铿锵有力,发人深省。

在身处逆境、家境清寒之时,黄道周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他在《赴逮与兄》中说:“佃人旧有九十石,新有三四十石,饘粥之余,可分数石以周诸亲之贫者。”当时,黄道周家中的粮食尚有原来耕种收获九十石,加上新收获的三四十石,一共一百多石,除了让家人喝粥,余下的周济给身边贫困的人。

黄道周宦海浮沉,由于正派刚直,曾被降职、罚俸,甚至削籍、坐牢。乱世风雨飘摇,黄道周自觉力不从心,遂告病辞官,回到漳浦,一边守着先人坟墓,一边研习书法、著作讲学。期间,他创立了笔法健劲、古拙质朴的“黄漳浦体”,引领一时雄健书风。

后来,随着清兵入关,清朝建立,南明重新起用黄道周,封他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却只给几十道空札和手书,实际上没有发一兵一饷。黄道周只得返乡筹兵筹粮,带领门生和士卒一千多人,战马十余匹,从福州出师,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在婺源不幸被俘。

在牢中,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黄道周万分悲痛,绝食七日,试图以死效忠。清军督师以“得一忠义之人,胜得土地数州”,派人日夜劝黄道周归降,却遭到严词拒绝。

清顺治三年(1646年),黄道周从容赴刑场,临刑前,他用血书写下绝命词“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即慷慨就义。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黄道周以忠肝义胆诠释了生命的最高价值,以君子人格留下了义士的壮丽遗响。近年来,漳浦县纪委监委深入挖掘弘扬忠廉精神,组织拍摄《漳浦爱廉说——黄道周》宣传视频,开展“心怀感恩,孝廉常伴”孝廉文化进社区、入校园活动,营造崇廉尚洁社会氛围。与此同时,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精心创作芗剧《黄道周》,让清廉自持、忠义为国的精神在唱词中跃动、在百姓间传递……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考察谷文昌纪念馆时强调,谷文昌同志在福建是有口皆碑、深入人心的,他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一位代表。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谷文昌随部队南下到福建东山,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风沙肆虐、民不聊生的荒凉海岛。乡亲们在风中挣扎,在沙中刨食。看到压在当地百姓头上的风、沙、旱“三座大山”,谷文昌大声疾呼:“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

1952年,谷文昌担任东山县县长,把治理风沙列为政府工作重点。他成立“沙荒调研队”,带着大家踏遍东山岛大大小小400多座山头,详细记录一个个风口、一座座沙丘的位置,最后绘出准确无误的沙丘位置图。

谷文昌坚信:东山一定能长树!

1955年,时任县委书记的谷文昌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科学实施造林治沙的百年大计。历经无数次实验和探索,谷文昌带领当地人民制定出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找到了适宜东山岛种植的树种木麻黄,并在全县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到其离任时,全县400多座山丘和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绿化,海岸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熟悉谷文昌的人都知道,谷文昌有“三怕”:怕脱离群众,怕浪费公家的钱,怕带坏身边的风气。这“三怕”源于对初心的坚守,对权力的敬畏。

谷文昌对自己和身边人都极其严格,要求大家绝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谷文昌在任东山县县长时,林嘉是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有一次客人离开后还剩半包烟,林嘉拿到谷文昌的办公室,说:“您拿去抽吧!”谷文昌瞪了林嘉一眼,严肃地说:“不行,公家的烟我不能抽。”谷文昌多次郑重交代林嘉说:“你要记住自己是办公室主任,要把这些公家的东西保管好。”

“他敢于担当,时时刻刻冲锋在前。”谷文昌担任东山县委书记时,宋秋涓是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在他的记忆里,谷书记认定的事就会紧抓不放,无论遇到怎样的险阻,都坚持克服。

生活困难时期,面对粮食短缺、百姓挨饿,谷文昌向地委、行署争取调拨200万斤粮食,要求渔业部门向受灾群众每人出售几十斤鱼,盐业部门向群众供应低价盐……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冲到一线。宋秋涓回忆说,谷书记带着他们到樟塘公社樟塘大队蹲点,一蹲就是两个多月。在那里,他帮助各生产队规划土地种植,种上生长期较短的小白菜,以补充食堂粮食的短缺。后将樟塘经验在全县推广。谷书记坚持一个社队一个社队地跑,因操心劳累他病倒了,几天下不了床,病情稍有好转他就急切地问:“秋涓啊,樟塘各队的菜种下去没有?种菜专业队的人落实没有?”

他因胃病经常腹痛难忍,有时疼得实在受不了就蹲在椅子上用手顶住腹部继续开会,大家劝他休息,他却说:“没事没事,哪里疼顶一顶就行了。”就这样硬顶着,谷书记带领东山百姓度过了困难时期。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谷文昌去世后,东山人民将谷文昌的骨灰安葬在他亲手建起的赤山林场。每年清明,都有大批群众自发前来祭拜,“先祭谷公,后拜祖宗”在东山岛相沿成习。

如今,郁郁葱葱的东山岛,见证了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一生,教育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化作新时代新征程催人奋进的力量。


编辑:应晓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