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9 09:08
午后的和平里第一小学,操场上人声鼎沸。在篮筐下挥汗如雨的、围着操场跑步的、在校园中游戏的孩子们让方圆几百米的空间中都充满着孩童们应有的快乐——但声音实在太吵闹了,副校长宋占军不得不把紧挨着操场的窗户关上,才能安静地从头回顾已经走过10年的北京晚报篮球百队杯。
“我跟百队杯的渊源可实在是太久了,是从百队杯足球赛的第一届就开始了。”他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984年,他自己的初中时代。宋占军回忆说,在当年的北京晚报上,看到晚报要组织一个名为“百队杯”的足球比赛,面向的都是北京的孩子们,这实在太符合这个年代、这个年龄的孩子们的胃口了。说起来,这真是孩子们自己的比赛,是体育运动最本真的样子:球队的领队、队员、申请参赛资格,全都得由孩子们自己完成。
当时的比赛,草根得不能再草根了,快乐得也不能再快乐了。比赛场地就是宋占军所在的北京124中的操场,选择这里的唯一理由,是来自东单南小街附近的4支参赛队分别所在的4所学校里,只有124中的操场合乎比赛标准。甚至于在循环赛里,每场比赛的裁判都是另外一支不参赛球队的队长。一群初中生,就在简陋的操场上挥洒着汗水和泪水,收获着单纯的兴奋和遗憾。
“那真的是孩子们自己做主的比赛,我们自己买服装,自己找教练,还得自己去跟学校说,周末有别的学校的同学要来咱们这儿打比赛,一切就都顺顺利利做下来了。在我的少年时代,就种下了运动的种子,种下了百队杯的种子。”回忆至此,宋占军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轻时,那个青春激扬、除了考试和比赛输赢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烦恼的年代。
十年前,北京晚报增设了百队杯篮球赛。时任北京晚报体育新闻部主任袁虹衡、北京篮球名宿宋晓波、首都体育学院王守衡教授和时任和平里一小体育教师的宋占军灵光乍现,用了几盏茶的工夫,吸收了北京晚报百队杯足球赛的经验,策划出了篮球百队杯。仅仅一个下午的时间,一个以北京城南长街及其延长线为划分,分为“东西部”赛区的北京晚报篮球百队杯就已经形成了最初的雏形。
“分赛区是为了让孩子们不用四九城地跑,最好能在离家近的地方有个比赛场地。最后确认,东部赛区就设在和平里一小,西部设在西城区宏庙小学。”宋占军说,后来报名的情况,不归根于“天意”都找不到其他说法了。“东部赛区67支队,西部33支队。统计参赛队伍的时候,我们自己都愣了一下:篮球运动原来这么受欢迎,正好100支球队!这么给‘百队’面子!”
作为最初的发起人,宋占军对北京晚报百队杯青少年篮球赛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记忆。第一届的百支球队基本来自各个中小学,当时大多数的校队平时只能自己训练,达不到参加由体育或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高规格比赛的资格。对于热爱篮球运动的孩子们而言,没机会在正式场地、按照最正式的比赛规格和其他同龄人交流,不知会埋没多少有潜力的孩子。
“北京晚报篮球百队杯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降低门槛,扩大参与面,让更多的孩子,让一切对篮球运动有兴趣的孩子,都能参与进来,让他们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为了这样的篮球理想、运动理想,宋占军发起了“小篮球”计划,把原本“5对5”的比赛变成了“ 4对4”,让每场比赛中,参赛的孩子们能够拿到球、参与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更多了。同时,“篮球百队杯”设置了小学、初中、高中共三个年龄组,东西部各有冠军,让更多孩子能够体会到胜利的喜悦和“荣誉”的激励。
倏忽之间,“北京晚报百队杯青少年篮球赛”已经走过了十年,这中间既有喜悦又有各种波折。“百队杯篮球赛本身就是我们留给孩子们的财富,这种为了热爱奋不顾身的精神,我们要给我们的孩子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