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星空 巨匠归航
北京晚报 | 记者 何蕊 刘苏雅 何冠欣

2025-10-19 14:23 语音播报

封面

昨天,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在学术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曾撬动宇宙基本法则。清华大学发布的讣告里,用他喜欢的一句诗来总结他的一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新华社 供图

—— 深情缅怀 ——

清华设立杨振宁先生缅怀室
一束菊花寄哀思

楼前银杏树影渐长,楼内散发淡淡菊香。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科学馆设立杨振宁先生缅怀室,今天一早就有人携菊花吊唁。

上午8时50分许,距离缅怀室开放还有10分钟,进楼吊唁的群众已经排起长队。这处小楼与杨振宁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应邀担任该研究院名誉主任,立志在这里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听到杨先生去世的消息,非常震惊,很沉痛。”在京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王先生携一束菊花吊唁,“虽然我不从事物理相关行业,但从小就很崇拜他。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他是一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希望他一路走好!”一位在读研究生专程赶来吊唁,他说:“在课堂上会接触到杨先生的一些物理学研究成果,他的科学精神非常值得敬佩。”

一层119房间的缅怀室门口,悬挂着“杨振宁先生获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展板,他的照片下是当年的颁奖词: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一束黄白相间的菊花在一旁无声绽放,前来吊唁的人,大多会在展板前驻足,阅读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的里程碑性贡献。下方桌子上摆放着两沓“杨振宁先生生平”册页。清华物理学院博士三年级学生陈宇轩神情凝重,在杨振宁的照片前鞠躬献花。“我是做量子信息方向研究的,很遗憾没能在校园里与杨先生见过面,但他的名字在物理学院人人皆知,是师生们的榜样。”他说,最让他敬佩的是,杨振宁即使在晚年也对科研有着十足的热情和兴趣,“作为清华学子,我也会继承发扬前辈精神,为学校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据悉,缅怀室开放至24日,每天9时至21时开放。

夫人翁帆:
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天,杨振宁夫人翁帆在《光明日报》发文《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文中写道:

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杨先生在他快满九十岁的时候写下这样一首诗,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如下:

九十抒怀

我的一生是,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悔。福寿绵长……深深地感恩。

是的,他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就如《小王子》所讲的,我相信,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我们永远可以从他那里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

—— 勇探未知 ——

为中国血统感到骄傲

杨振宁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他一生获奖无数,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曾与杨振宁共事多年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他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但他自己认为,“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12岁时,杨振宁被《神秘的宇宙》书中的奇妙宇宙和研究成果吸引,回家和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只用了23年,35岁的杨振宁将“狂言”变成了现实。他与李政道因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思想和可能的实验检验方案,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杨振宁在获奖致辞时动情地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我已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续奋斗。”

他用行动践行发言:与米尔斯合作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数学的发展;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还有绝不容忽视的是,杨振宁“最重要的贡献”——诺奖得主丁肇中曾感言: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勋者,乃自杨振宁始。物理学家潘建伟说:“杨先生的成就让我们后来的科学家相信,中国人也有很聪明的脑袋,可以做很好的科学。”

—— 践行嘱托 ——

“有生应感国恩宏”

杨振宁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终牢记父亲杨武之“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和生回忆,1998年,他担任高能所所长时,与杨振宁有过许多交流,主题是探讨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发展。由该所建设的北京同步辐射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平台型大科学装置,都得到了杨振宁的长期关注、支持和推动。

“在我主持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初期,杨先生不仅高度评价散裂中子源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基础科学研究的作用,还积极出谋划策,帮助我们引进人才。”他的回忆宛如一帧帧画面铺陈在眼前: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后,96岁的杨振宁曾亲临装置现场,“当时,杨先生逐一参观了装置主要的设施,对我们的汇报也非常感兴趣。听到杨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感到很意外,也很悲痛。他对世界物理学的贡献、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对我国人才培养的贡献,会载入史册,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只是一个瞬间。数十年间,杨振宁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

时光匆匆,他为让新中国的科学步子迈得更快东奔西走,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发表关键性意见。

—— 旷世情谊 ——

读懂“千里共同途”含义

杨振宁百岁生日时发表了演讲,在其中以恳切的深情向国人再提“稼先”:“……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期望,是‘但愿人长久’,他把‘千里共婵娟’改了一下,变成‘千里共同途’,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最近这个信发表了以后,仔细看了以后,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稼先会满意的”,这位科学巨子的灵魂里有着一座圣坛,让人们更加理解了他。

这对旷世之友的最后一张合影是在医院病房的走廊上,离邓稼先离世没有几天了,杨振宁带了花束去探望。邓稼先对妻子讲:“这是西方的风俗,振宁是来送我的。”照片上身患绝症的邓稼先嘴角渗血,但他依然微笑着。

邓稼先嘱咐夫人将家中一块古砚送给杨振宁,说:“他对我的帮助和情谊太大了。”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留下遗言:我死而无憾。

杨振宁在给许鹿希的信上说:“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回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 归根圆梦 ——

甘当指路松

一生走了一大圈的杨振宁,2003年回到清华定居,将自己的住所取名“归根居”,还专门赋诗一首,以“东篱归根翁”自勉。这里是他的起点——1929年,7岁的杨振宁随父搬到清华园。

清华的讣告中,可以找到杨振宁回到清华后的时光: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新事业,为清华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极大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归根居”悬挂着亲笔书写的五言诗——“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在很多场合,对外国友人说,更对中国学者说:“中国的恢宏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世界上很少有如此成功的国家故事,这样的成功故事,全世界都很难再复制。中国的成功有许多道理,但我认为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是中华传统文化铸造出的民族精神特质和性格倾向,是西方文化无法与之相较的。”

杨振宁逝世的消息传出,有人默默到他工作过的地方献花、驻足,有人在朋友圈追忆往昔。有人在清华大学的微博下留言“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跨越一个世纪的传奇已然落幕,茫茫宇宙,谁人续问?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小楼里,有人埋头工作。他的心愿、他的故事将化作信念,托举更多的凌云志。


编辑:秦亚堙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