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北京“城之源” 青铜铸史册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祺瑶 武亦彬 美编 冯晨清

2025-10-20 14:17 语音播报


1945年,一批陶片的发现
让考古学家苏秉琦注意到了琉璃河遗址
历经80年
一代代考古人在这里相继发现了
城墙、护城河等遗迹
发掘出土堇鼎、伯矩鬲等青铜重器
确定该遗址为西周燕国始封地
“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
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180件(套)珍贵文物
娓娓讲述3000多年前北京“城之源”的故事

《北京晚报》2025年10月20日版面

燕国筑城“大事记”
首次揭面纱

3000多年前,
一位商朝遗贵“奂”离开家乡,
跟随初代燕侯来到封国,
参与都城建设。
他是极少数掌握书写技能的人,
会写“大事记”。
这场展览就从这部“大事记”讲起:
一组名为“作册奂”的青铜器首次揭面纱,
包括鼎、卣、觯,
它们记录了“太保墉燕”的重要史实。

“作册奂”青铜器(鼎、卣、觯)

首博展览部副研究馆员赵立波介绍,
据铜鼎铭文记载,
这些器物的主人是“作册奂”。
他的名字叫“奂”,
官职是“作册”,相当于史官或文员。
铭文中的“墉”字,
为筑城之意,
证实3000余年前,
周王重臣召公亲自来过琉璃河遗址,
并在燕侯宫举行相应的仪式。

“鼎天鬲地”合璧展出
讲述燕国故事

首博的另外一组“镇馆之宝”
堇(jǐn)鼎、伯矩鬲(lì)依次亮相。
它们身上的铭文,
讲述着3000余年前的燕国故事。

堇鼎

重达40余公斤的堇鼎独享展柜。
它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出土的
青铜礼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
代表了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堇鼎内铸有清晰的4行26字铭文,
“堇”是第一代燕侯“克”的近臣,
铭文记录了这位“堇”奉匽侯之命
远赴周王都所在地宗周向召公奉献食物,
并受到赏赐之事。

伯矩鬲

伯矩鬲的全身由7个牛头组成,
是北京地区西周青铜艺术巅峰之作。
伯矩鬲盖内及颈内壁分别铸有相同的15个字,
翻译过来是:
某年某月戊辰这一天,
燕侯赏赐了我的主人伯矩许多海贝,
主人为了纪念这一荣耀而铸造了我,
并用于祭祀他的父亲戊。
伯矩鬲没有烧灼使用的痕迹,
说明可能是在祭祀礼仪中仅用于盛放食物。

鼎和鬲的产生和天、地是分不开的:
天乃万物之创造者,故而敬之;
地乃万物之养育者,故而倾之。

“双胞胎”青铜簋
40余年重聚首

一对青铜簋“兄弟”——圉簋、伯鱼簋,
是出土后首次相聚,
并且“开盖”亮相。
它们和堇鼎出自同一个墓葬,
出土时间相隔40余年。

圉簋、伯鱼簋

从外观上看,
两件青铜簋器形、纹饰相同,
宛若“双胞胎”,
只是圉簋多了一个方形底座。
赵立波介绍,
伯鱼簋器盖内铭文为
“白(伯)鱼作宝尊彝”,
器内底铭文为
“王公式于成周,
王赐圉贝,用作宝尊彝”,
与40多年前出土的
圉簋的盖、身铭文正好是相反的。
据铭文推断,
这两件簋的盖、身在下葬时应是混淆了,
这一错就是3000多年。
两件器物时隔40余年重聚首,
证明了(伯)鱼和圉实为同一人,
对于研究西周的名、字制度
增加了确凿的证据。

新晋文物“表情包”
颇具呆萌气质

一批新晋文物“表情包”首秀。
一套组合人面形饰,
宛若一张咧嘴大笑的“青铜笑脸”,
占据“C位”展柜。

青铜组合人面形饰。

这张笑脸由6件单独饰件组合而成,
双目圆睁,阔鼻大口,
正面凸起,背面平直。
“这套青铜器独具燕国特色。”
赵立波说,
此文物的用途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据推测,它可能是盾牌上的装饰。

几件人面形饰,
颇具几分呆萌气质:
它们双眼周围内凹,
眼睛为圆形大透孔,
鼻下有两大孔,
嘴角上扬,双唇张开,
双眼两侧和下颌各有两小穿孔,
乍一看像“小猪佩奇”。

■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M展厅
■票价:免费,进馆需提前预约
■时间:至11月28日

探展

编辑:洪燕杰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