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的京津冀,“十四五”跑出加速度
中国发展改革 | 作者 成静

2025-10-20 14:42 语音播报


京津冀“十四五”交通蝶变:轨道织网,协同提速

一张不断“生长”的京津冀轨道交通图,是区域协同发展最生动的注脚。从“断头路”的打通到“1小时交通圈”的形成,从地理位置的“相邻”到发展脉搏的“同频”,“十四五”期间,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了加速度。面向“十五五”,这张越织越密的网络,正勾勒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更清晰的未来。

骨架成形:从“点线相连”到“网状互通”

摊开《京津冀地区轨道交通规划图》,密布的线路如同强健的神经网络,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紧密连接。灰色、蓝色、红色……不同颜色、制式的轨道交通线路,不再是孤立的点与线,已编织成一张功能互补、高效衔接的网。这背后,是“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以及“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顶层设计落地生根。

京津冀地区轨道交通规划图 新华社发

201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提出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的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构建“四纵四横一环”主骨架。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10年来,京津冀通过改革创新,海陆空三大交通建设齐头并进,通江达海、汇通世界,绘就了协同发展的新图景。

“轨道上的京津冀”,已从宏伟蓝图变为触手可及的日常。“截至2024年底,京津冀区域内高铁总里程由2013年的1284公里增长到2024年的2669公里,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形,京津冀地区‘1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2025年3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军会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介绍。

国家高铁主通道的完善是近五年最显著的成就。2021年1月,京哈高铁北京朝阳至承德段开通,使北京到承德的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50分钟;京唐城际铁路和京滨城际铁路宝坻至北辰段于2022年12月同步开通运营,标志着京津冀东部地区高效客运通道成形。

《京津冀地区轨道交通规划图》中红线的部分,代表了“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线路。2022年,京港(台)高铁雄商段、京昆通道雄忻高铁相继开工,填补了京津冀区域西南、东南方向的铁路空白。其中,京港(台)高铁雄商段,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国家级高铁大动脉,计划2026年9月建成通车。雄忻高铁连接雄安新区与忻州市,计划将于2027年建成,建成后将加强京津冀城市群和晋中城市群的融合交流,成为连接我国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的大通道。2024年12月,石雄城际铁路开工建设。该段铁路是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的客运主轴之一,建成后将形成环绕核心城市的“城际走廊”。

在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建设现场,众多建设者奋战一线,各参建单位严格把控施工节点计划,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新华社

如果说高铁是“大动脉”,那么市域(郊)铁路和机场联络线就是疏通末梢的“毛细血管”。“十四五”期间,这方面的突破尤为显著。

2019年随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而同步投入使用的京雄城际铁路,是“轨道上的机场”的典范。它将北京西站至大兴机场的时间缩短至最快28分钟,实现了空铁联运的无缝衔接。通过对京通、京广等既有铁路线路的适应性改造,北京市郊S2线、城市副中心线、怀密线、通密线等相继开行,将北京中心城区与周边新城紧密相连。截至2023年底,北京已开通4条市郊铁路共400公里,中心城与新城之间的“0.5小时通勤圈”加速构建。

枢纽功能的升级让“无缝换乘”成为现实。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已完成静态验收工作,计划年内投入运营。北京也将正式迎来“八站两场”枢纽新格局,实现铁路、地铁、公交的立体换乘。

民生蝶变:轨道上的“同城生活”

轨道交通带来的不仅是时间距离的缩短,更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在京津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工作在北京、居住在河北、休闲在天津”的跨城生活模式,轨道网正悄然重塑着人们的生活半径。

“一卡通行”“一码互联”的便民举措让跨城出行更顺畅。截至2024年,京津冀三省市已发行“交通联合”互通卡700余万张,实现336个全国城市互联互通;北京地铁乘车二维码更是与天津、上海等多个城市实现联通应用。家住河北固安的教师刘敏展示着手机里的出行记录说:“早上刷码乘固安线到大兴机场站,换乘地铁去海淀上课,晚上坐城际回家,全程不用换卡换码,太方便了。”

定制化通勤服务则精准对接了跨城上班族的需求。2024年10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开通了北京六里桥至天津海教园的通勤定制快巴,满足更多进出京通勤人员的乘车需求。截至2025年10月,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已开通燕郊、固安、廊坊、武清等11条主线39条支线,助力打造“1小时环京通勤圈”。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实行“网上预约、远端安检、一站直达”模式,日均客运量达5800人次。“以前挤公交要两个多小时,现在快巴直达公司楼下,还能在车上补个觉。”燕郊通勤族张萌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也是“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节点,可实现15分钟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到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河北唐山站、1小时到达河北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新华社

交通便利度的提升直接带动了首都通勤圈的扩大。截至2024年底,首都通勤圈已涵盖北三县、固安、涿州等13个环京区县,并加速向外30~50公里拓展,对50~100公里半径圈层重点城市的通勤吸引力持续增强。与此同时,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覆盖河北17个环京县市,构建起多层次的通勤服务体系。

轨道交通的延伸轨迹,与区域产业升级、功能疏解的路径高度契合。数据显示,2024年,京津冀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北京49843.1亿元、天津18024.3亿元和河北475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5.2%、5.1%和5.4%,三地增速均超全国。轨道网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

在河北雄安新区,亚洲最大的高铁站之一——雄安站已投入使用,成为“轨道上的京津冀”新地标。以车站为核心,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正拔地而起。据统计,雄安新区启动区主干交通路网已基本建成,来自北京的企业总部、科研机构正沿着京雄城际这条“黄金走廊”加速聚集。

在天津滨海新区,依托津秦高铁、京津城际延伸线,形成了吸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高铁经济带”。

交通的互联互通,最终服务于人的流动和民生福祉的共享。自2023年4月1日起,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各统筹区参保人员,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就医、购药等,均视同备案,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另外,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协同也在不断深化,轨道带来的“1小时生活圈”内涵愈发丰富。

未来已来:协同发展的智慧与绿色新愿景

“十四五”的成绩单足够亮眼,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列车”仍在加速。展望“十五五”,这张轨道交通网将如何“进化”?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喻筠雅制作)

“下一阶段,我们的重点将从‘主体建成’转向‘优化完善’。”一位参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规划编制的专家透露,“‘十五五’期间,将着力填补网络空白,强化枢纽衔接,推动‘四网融合’。”

所谓“四网融合”,是指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一体化。这意味着,未来一位旅客从河北某市县出发,通过市郊铁路换乘城际高铁,再转入北京地铁,可能只需一次购票、一次安检,体验如同在一个系统内换乘。

“十五五”的轨道,将是更“聪明”、更低碳的轨道。

智慧化将贯穿始终。基于北斗导航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智能票务系统、5G全覆盖的车地通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让出行更高效、更安全。以北京马驹桥物流园至天津港跨省市公路干线物流为例,“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模式降低运营成本约15%,减少干线运输人工成本约50%,去年7月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将全面应用于轨道建设运维,雄安新区已在雄忻高铁地下段工程中实践“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打造智慧交通示范工程。

绿色低碳理念将贯穿轨道发展全过程。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交通领域的“双碳”目标,京津冀轨道交通的电气化率将维持在高位,并积极探索使用氢能源等清洁能源动车组。

“交通+产业”的融合模式将进一步深化。雄安新区将依托京雄快线打造“轨道经济带”,在沿线布局金融、科创、物流等产业集群,形成“一站一特色”的产业节点。保定将借助“米字型”铁路枢纽优势,建设临空经济区和高铁产业园,承接京津高端产业转移。同时,轨道网将与京津冀机场群、港口群深度联动,打造“空铁公”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202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再次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动能。

“届时,我们再看京津冀轨道交通图,将不再仅仅关注某一条线路的通达,而是看到一个功能明确、分工合理、多中心、网络化的世界级城市群骨架。”一位业内专家这样展望。

从纸面蓝图到地上通途,从物理连接到化学融合,京津冀轨道交通的演进,是区域协同发展最直观的“进度条”。它丈量着时空距离的缩短,也承载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四五”的成绩单已然写就,“十五五”的号角即将吹响。在这条不断延伸的轨道上,一个更加融合、更富活力、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京津冀,正全速驶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

编辑:王可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