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不写论文也能毕业,为何值得叫好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杜梨

2025-10-20 19:26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本科生不写论文也能毕业拿学位了。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通知,明确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用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

新办法引发广泛关注,而类似探索并不局限于南航一家。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签约作者身份在知名网络文学平台完成的作品,可代替毕业论文申请毕业资格;浙江农林大学允许,本科生参加“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或银奖以上成绩,可代替毕业论文。2025年1月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将实践成果纳入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标准,更是在法律层面表明,学位论文不再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标配。

“不唯论文”,传递出破除单一标准、让考评体系更加多元的信号。当然,多元导向并非降低要求,更不是“放水”。细看上述学校规定的可替代选项,其实现难度并不算小。比如,南航对于替代成果的认定要求是,学生必须是核心完成人,且体现专业能力,还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核流程和现场答辩,通过率并非百分之百;再如,以所谓“写小说”为毕业标准的,需要完成20万字以上完本作品,或连续两年每年更新量不少于10万字的连载作品,或累计发表作品30万字以上。诸如此类的严谨设计,压缩了“浑水摸鱼”的空间,恐怕比一篇毕业论文更难“突击”,也更能检验本科生四年的“过程质量”。

事实上,关于本科生要不要写毕业论文,一直存在争议。取消派认为,受限于学段与研究深度,大多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缺少学术价值,更与实践脱节,实属浪费时间精力;而坚持派则认为,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进行完整的学术训练,从发现问题、文献查阅、严谨论证到系统表述,也是塑造其思考能力和学术规范的过程。多元指标的引入,其实提供了一种破局思路:在不放松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毕业可以与论文“解绑”。

说白了,科研并不限于纸面,论文亦可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若能借由考评指标的改革,强化实践导向、创新导向,让学生们研究真问题、锻造真能力,从而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无疑是件好事。各高校积极探索、严格把关,培养出“不拘一格”的人才,也能更好服务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