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意见不统一,“惨不忍睹”的老水管还得撑多久?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景一鸣

2025-10-22 08:44 语音播报

北京民声
进入
民生调查
看更多
+ 订阅

西便门西里的几栋老楼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楼里上下水管“服役”已经超过40年。家家户户的管道几乎都锈透了,管道漏水、走水不畅、地漏反味儿等问题时有发生。2025年,这几栋老楼可算盼来了老旧小区改造,没想到居民最关心的上下水改造却成了最大的“坎儿”。上下水改造在专业上被称为给排水改造,属于改善类项目,是否启动,需要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只要有一户不同意,上上下下的老邻居只好一起“干瞪眼”。就拿4号楼来说,旧改已近尾声,但还没有一趟管线能顺利施工。

记者调查发现,西便门西里遇到的上下水难题其实是“十四五”时期北京老旧小区改造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改造施工推进不下去,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往往还会引发多方矛盾。

探访

老旧上下水管状况“惨不忍睹”

在西便门西里,最着急的是4号楼的居民,其他居民楼多多少少都有上下水改造的动静,可这栋楼还没有一趟管道能启动施工。这栋楼高20层,得一趟管道上下20户都同意才能改动。更复杂的是,部分管道属于左右两户共用,这种情况就要40户居民协调一致才能开工改造。统计发现,虽然反对入户改造的居民并不多,可分散到全楼9趟管道上,没有一趟能达成一致意见。

走进几户居民家中,上下水管道都是一副惨不忍睹的模样,有的居民家的管道已经锈透了,一摸就掉渣;有的居民家管道渗水的问题多年解决不了,管道上缠满棉布和胶条,勉强维持。

居民家的上下水管道锈迹斑斑。

需不需要改造,显而易见,可为何仍有居民反对呢?为了解这一部分居民的难处,无论是社区还是居民的互助组织都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原来有的居民家中刚刚装修,担心改造管道破坏地砖、墙面;有的居民家里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担心改造期间停水,影响正常生活;还有的房屋已出租,房东担心改造工程影响租户居住,需要补偿;还有居民久居外省,很难联系到。

记者也辗转联系到几位反对入户改造的居民,其中多数居民不愿谈这一问题,也有居民提到因为此前的一些邻里矛盾仍有情绪,还有居民仍在观望没下决心。

在居民家里,正聊着改造的难题,一股又一股的臭味突然扑鼻而来,这味道来自厕所的地漏和厨房的水池。楼上楼下,只要有居民用水就可能把这股臭味“翻”出来。就连开窗通风的空气流动,也能把这股味儿从老旧不堪的管道里“吸”出来。

居民说,比这股臭味更糟心的是管道漏水及上下水不畅的难题。家里隔三岔五就会跑水,每次管道跑水,物业虽然尽力抢修,但也至少得停水几个小时。截至发稿,不断有居民给记者发来与管道锈蚀相关的照片。10月9日,有居民发来水管滤芯的对比图,居民说仅仅用了三天,白色的滤芯就成了铁锈色;10月13日,有居民发来管道跑水的照片;10月15日,居民再次发来一组管道抢修的照片和视频……

调查

一趟管道牵出多方矛盾与误解

西便门西里的老旧小区改造正在进行中。西院的健身广场里放着一大排展板,图文并茂地向居民宣传上下水改造的重要性,社区、施工单位还在现场悬挂了实物用于对比:一边是换新的管道,一边是从楼里拆出来的旧管道。但这些举措仍然难以打动反对改造的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涉事各方的矛盾和误解越来越多、越积越深。

小区的健身广场上专门设置了展板,宣传上下水改造的重要性。

最先出现的是同意和不同意改造两种意见引发的矛盾。西便门西里2024年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今年4月正式开工,眼看到11月份就可能要竣工验收,居民越来越着急。热心的居民成立了互助组织,挨家挨户敲门走访,劝说不同意改造的住户。为了找到那些很难联系到的住户,居民代表煞费苦心,甚至不放过挪车电话这样的蛛丝马迹。走访中难免吃闭门羹,甚至听一些难听的话,居民代表承受的心理压力不小。

居民为推进改造,还专门拉了一个微信群用来沟通。起初有居民在群里讲述上下水管不换带来的危害,有居民苦口婆心劝导,还有居民现身说法,谈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但后来大家发现,那些压根不同意改造施工的居民大多不会加入这个聊天群,久而久之,群里剩下的只有“情绪”了,沟通群几乎变成“吐槽群”。双方的居民各自“抱团”,矛盾更深。

因为信息不完全对称,居民对社区的误解也有不少。有居民认为,在劝导入户施工上,社区工作人员本应冲在一线,但从效果看社区“不够给力”。而记者了解到,街道、社区在劝导居民这方面其实做了大量工作。在西便门西里西院的6栋居民楼里,目前有6趟管线已经完成改造,9趟正在进行改造施工。有些居民曾担心施工破坏装修,社区工作人员耐心讲解,终于让居民明白,一旦老旧管道破裂跑水,破坏力比施工改造大得多。一些老人家里有实际困难,社区和施工单位还会专门派人为老人送水,设置临时马桶,并帮老人清理马桶。

属地街道工作人员坦言,从总量上看,15趟管道改造施工并不算多,工作呈现同意率高而“成趟”率低的现状,劝导工作目前仍在推进中。

分析

两份“跳户”申请书背后的理与法

其他小区是怎么解决居民意见不统一问题的?西便门西里的居民也到周边转了转,看看那些同样在上下水改造中遇阻的案例,并第一次听说了“跳户”施工的办法。即在同一趟管道上,如有居民不同意入户施工,就跳过这户居民,给其他居民家换上下水管道。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前,西便门西里4号楼同意改造的居民共同草拟了一份有关上下水改造“跳户”施工的申请书,以此推动4号楼的上下水改造。假期后,属地街道、社区组织了一次居民议事,现场除了居民,还邀请了施工单位。街道也主动帮居民草拟了一份有关“跳户”施工的申请书。两份申请书的主要分歧点在于,采取“跳户”施工后,上下水管道使用产生的风险该由谁来承担。居民草拟的申请书上写的是“由不同意改造的居民承担”,而街道拿出的申请书则明确“风险需要由全体居民共同承担”。

风险何来?梳理本市相关案例,“跳户”施工是一项尚不完全成熟的技术。记者向很多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了解了“跳户”施工的弊端。简单来说,就是因新旧管道衔接而引发的各类问题,例如接口漏水、松脱等,这些情况是否发生、多久以后发生,都无法预判。

西便门西里4号楼同意入户改造的居民认为,“跳户”施工属于无奈之举,风险是由反对改造的居民引发的,旧管道一旦开裂跑水,当然要他们承担损失。

然而街道、社区及施工单位咨询法律人士并参考相关文献后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从相关工作要求看,上下水改造属于完善类改造,并不具有强制性,实施改造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这意味着居民有权不参与改造。参考民法典有关相邻权等问题的规定发现,“跳户”施工的申请书是由同意改造施工的居民签署的,既不能强制反对改造施工的居民共同签署,更没办法将其中的条款单独强加给他们。

申请书的事情只好暂时作罢。属地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一方面还在劝导居民,另一方面计划邀请住建部门专家现场研判“跳户”施工的可行性,或另议其他解决方案。

记者手记

如何充分尊重居民意愿

西便门西里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非个案,“十四五”时期北京老旧改中,上下水改造是一个普遍性难题。老旧小区刷了外墙、修了路面、美化了环境,楼里的管道却仍锈迹斑斑、隐患重重。这样的改造距离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旧改初衷是有较大差距的。

仅仅梳理今年10月以来的市民相关诉求,问题总量就不小,且遍布各区。例如,朝阳区南十里居21号楼居民反映了相关问题,通州区果园233号院1号楼部分改造工程也卡在上下水管道上。居民最焦虑的是,好不容易盼来的老旧小区改造没能解决管道锈蚀的“老大难”问题,用了几十年的管道是不是还得继续撑下去。

根据《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标准与技术导则》相关要求,完善类改造需要充分尊重居民意愿。但不少居民认为,在上下水改造这件事上,实际上是充分尊重了极少部分人的意愿,不同意入户改造的居民拥有“一票否决权”,导致不想改造的居民间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想改造的居民,居民之间的矛盾正因为这样的“规则”而加深了。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除了耐心沟通,还有别的解决途径吗?2022年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中楼内上下水管线改造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励施工单位采用“四新”技术,即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创新施工方式,破解改造的难题。在“四新”上有所突破,让类似“跳户”施工的方式更有保障,或许是体现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探索方向。

快讯

编辑:景一鸣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