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名片
北京日报小苗

2025-10-22 16:50 语音播报

小苗

编者的话

假期中,不少孩子离京回老家,品尝特色美食,逛熟悉的老街,与许久未见的亲友欢聚。那带着浓浓家乡味儿的物产、景色和民风,让孩子们体会到血脉相连的温情。

最忆还是故乡面

首师大附属育鸿学校六(1)班 薄一丹

在我的故乡山西大同,有数不清的美味面食。而最有名的,还要数刀削面——面条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

去年寒假回到老家,一天早上,还在被窝中做着美梦的我,被哥哥一把揪了起来,去吃他极力推荐的一家小面馆。冻得哆哆嗦嗦的我,撩起面馆棉布门帘的刹那,鼻梁上的眼镜片瞬间被雾气捂得严严实实,餐厅里就像《西游记》中的人间仙境。

擦去雾气细看,店里摆了四五张桌子,桌子周围放着几把木头凳子。店内最深处有一间小厨房,小厨房的外侧是透明的,客人可将制作过程看得一清二楚。煮面的锅上冒着白花花的热气,削面师傅左手托着面块,右手拿着削面刀,闪电一般划过,面条便一根一根排着队,准确无误地飞入前面的大锅。

煮面的师傅一边吹开锅中蒸汽,一边捞锅里已经熟了的面条,然后,盛上两勺红彤彤的猪肉臊子,抓上一把翠绿的小葱花,再放上一个卤鸡蛋。他拿着长长的木筷子在碗口一敲,服务员就把热腾腾的面递到了我面前。看着这碗色香味俱佳的面,我早已垂涎三尺。

我学着哥哥的样子,拿一个小碟子,舀上一勺腌菜,盛上一小勺醋,再加一小勺辣椒油。这时,哥哥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两小头蒜,满脸自豪地笑着说:“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尝尝嘛,尝尝才知道好不好吃。”我小心翼翼地吃了一小口,哇塞,太香了!哥哥开心地说:“这才像个山西娃娃。”我痛快地嘬一大口面,吃一口腌菜,再来一口蒜,嘴巴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最后,还要再来上一碗热乎乎的面汤,美其名曰,原汤化原食。

自从那一顿面以后,我只要一听见“吃面”,就会不自觉地喊“好”,以至于回北京后,总盼望假期早早到来,好让我再回山西痛痛快快吃一顿家乡面。

指导教师 荣誉

记忆中的老街

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六(3)班 周宸

在我的家乡广西平南县,有一条古旧而热闹的老街。一条水泥路穿过老街,蜿蜒到远方。一道又一道细小而深邃的裂纹在路面上蔓延,宛如老人脸上的皱纹。在这条沧桑的水泥路两侧是林立的商铺,依稀记得有数码快印店、水产店、水果店、小吃店,还有一家角落里的中药铺。店铺大多是一两层的砖瓦房,有些外墙壁上的漆已经发黄、脱落。店门多是敞开式的,门框斑驳生锈,颇有些岁月的痕迹。

老街总是热闹非凡。大清早,公鸡高亢的打鸣声将老街唤醒,人们打着哈欠,睡眼蒙眬,便开始忙碌起来。商铺纷纷开张,各种早点、蔬菜水果、江里的鲜鱼纷纷被摆出来。水泥路上已迎来了逛早市的人,高一声低一声的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买的、卖的和逛的人都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街上一派繁华景象。

对于老街,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间中药铺。小时候因为生病,奶奶常带我去那里看大夫、抓药。中药铺里有些阴暗,浓浓的中药味在空气中弥漫。看病时,一位老先生盯着我看一会儿,摸着我的手腕沉思片刻,便在一张纸上写下药方,写完就去那个像一面墙一样高、布满很多小盒子的大柜里抓药。小小年纪的我,只企盼这一次抓的药不要比上一次更苦。

傍晚时分,几盏昏黄的路灯亮了,两侧商铺的灯也亮了,老街上依然人头攒动。直到夜深,整条街道才渐渐安静下来。

记忆中的老街,总是魂牵梦绕地出现在我的梦里。我想:无论老街怎么变化,那生生不息的烟火气和追求和谐幸福的朴素心愿,是永远不会变的。

指导教师 史婷

诗画秋天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初三(4)班 刘姝研

秋天是北京的名片。秋季的北京,是一幅流动的画卷,色彩斑斓,富有诗意。我最爱北京的秋。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秋的舞台。地肤、黄秋英、粉黛乱子草等秋日花卉竞相开放,红如榴裙,黄似杏子,粉若胭脂,这是专属于秋天的热烈与奔放。微风拂过,花草随风摇曳,是荡在我眼前的彩色涟漪。

昌平枫林的红枫,是秋的象征。远远望去,枫林宛如簇簇燃烧的火焰,染红了天际。走在枫叶铺就的小径上,脚下沙沙作响,那是秋天的乐章,是大自然的赞歌。夕阳余晖映照着红叶林,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温暖的光辉中,枫叶在光影中闪烁,似流动的画,令人如痴如醉,令人感叹自然奇美。

东坝郊野公园的银杏,更是秋的代名词。大片的银杏林中,流动的光影不停闪烁。秋风起,“黄蝴蝶”纷纷飞舞;秋风去,“黄蝴蝶”盘旋落地,把大地铺成了金黄色。风中还夹着枯叶的清香和白果淡淡的腥气,这是秋的气息。

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如同走进了一幅画。醇厚的阳光,爽朗的秋风,金黄色的白蜡树叶,黛紫色的鼠尾草和朱红色的红蓼交相辉映,橙红的石榴挂满枝头,再配上红墙黄瓦,谁能不爱如此浪漫的北京之秋呢?

北京秋天的美有一半要归功于叶。秋叶集结了三个季节的能量,在这一刻绽放出最美的容颜。叶子的生命历程包括抽芽、茂盛、枯黄、凋零。凋零后化作春泥,守护新叶成长,守护岁月悠悠。草木如此,人亦然。人生有限,要活得精彩有意义。

一年四季,我最爱北京的秋,更爱一叶知秋,爱那叶落归根。

雨润人间

北京十八中初二(3)班 冯梓涵

家乡是个多雨的城市,全年大多数时候淫雨霏霏。人们对雨又爱又恨,爱它朦胧的美,又恨它总不知不觉地打湿了晾晒的衣物。

暑假里,正是雨神出鬼没的时候。一天,我倚在窗前向外望去,发现天空已阴沉下来。打开窗户,空气中多了几分潮湿的气息。邻居们一边收衣服,一边用家乡话说:“落雨嘞!”随即,雨便簌簌地下起来了。如银针般的雨丝逐渐变大变密。我望着雨润人间的景象,内心也不由得平静下来,烦躁的情绪似乎被雨水冲散。家乡的雨总是这样,使人不由得平和下来。

望着眼前的雨景,我记起小时候时常与小伙伴们在雨天出去踩水玩。大人们劝不住一帮小鬼头,只能边收衣服边嘱咐:“莫忘了回来的时候……”可话未说完,小哥儿几个便已趿拉着拖鞋,在楼门前的水坑里蹦来跳去了。雨势变大,我们也不怕,反而笑得更欢。比赛踩水花时,我们一个比一个卖力,生怕自己的水花比不过别人。雨越下越大,雨水在鞋间舞蹈,我们全然不顾湿了身子,只对雨的到来感到高兴。最后还是妈妈亲自下楼劝说众人回家,要不然就这么兴致勃勃地玩上一天也是有可能的。

再次打开窗户,伸手抚摸雨丝,如今家乡的雨带给我的感觉已与儿时不同。那承载着欢乐的雨滴已留在了记忆的相册中,成为家乡的名片,见证着我成长的足迹。

指导教师 张俊琦

采蘑菇

首钢矿业职工子弟学校初三(4)班 马子涵

每年暑假,我们全家都会回到承德乡下的老家消暑。那里背靠一座不高的小山,人们依然以放牧耕地为生,民风淳朴,生活恬淡。

一个凉爽的清晨,爸爸带我去山里采蘑菇,据说带着露水的蘑菇是最鲜美的。

阳光透过松枝照在山间小路上,我看到泥土上密密层层地覆盖着枯黄的松针,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张柔软的地毯。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远处的牛铃声悠悠地传入耳中。

我一路跟在爸爸身后,东张西望地搜索着藏在厚厚针叶下的小蘑菇。爸爸身后背篓里的蘑菇已越堆越高,而我的小篮却依然空空如也,我不由得焦躁起来。目光快速扫视着树下,忽然,视线定格——嘿!在那儿,细细的杆儿,灰黄色的小伞,好标准的蘑菇形象啊!我小心翼翼地捏住杆底,轻轻一拉,蘑菇便脱离了土壤。我双手捧着递到爸爸面前,爸爸笑着说:“这是狗尿苔,不能吃。”

在爸爸的教导下,我认识了哪些是白蘑,哪些是小灰蘑,哪些是黄油蘑。下山路上,牛铃声由远及近,二堂叔从晨雾中走来。“二哥,上山放牛啊?”“是啊,你上山捡蘑菇?”爸爸和二堂叔拉起了家常。我在一旁翻着自己的篮子,采到的蘑菇多数只有大拇指长,最大的也不超过食指。二堂叔看见了我的动作,从他自己的背篓里抓出一把掌心大的松蘑,塞进我的篮子。爸爸赶紧谢绝,二堂叔高声说:“这是给我大侄女长身体的,又不是给你的!”接着,他又邀请我们晚上去他家吃饭。

晚饭时,大家围坐一桌,相谈甚欢,饭桌上自然少不了清炒蘑菇。这盘蘑菇,不仅是对美好时光的记载,更是乡邻亲情的象征,是人们朴实善良的最佳证明。

指导教师 宋琳玉

 

近期征文:

读后感栏目

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和当代佳作的心得体会。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3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6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张品秋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