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何识别应对?专家告诉您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柴嵘

2025-10-22 17:03 语音播报

城事

10月20日至26日是“中国镇痛周”。《常见疼痛识别与应对联合提示(2025)》近日在京发布,该提示系统提出了常见疼痛的识别方法与应对策略。相关疼痛科专家建议,公众面对各类疼痛问题别“忍痛”,积极寻求专业医疗支持,运用物理疗法、外用药物,阻断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

该提示由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等机构共同发布,涵盖退行性病变疼痛、运动损伤性疼痛、肌肉劳损性疼痛、头面痛、牙痛、偏头痛等常见疼痛类型,并就非药物干预、外用药物和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提供了专业指导。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理解发生机制、认清相关疾病、破除常见误区,是科学应对的第一步。”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张达颖说,出现腰背痛、关节疼痛等退行性病变疼痛,应及时识别、积极应对,避免短期疼痛发展为慢性疼痛。必要时应当寻求医生、药师的专业帮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主任李水清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劳动损伤、腱鞘炎、骨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大多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管理炎性疼痛,控制炎症是关键。”他建议,对于由炎症引起的轻度至中度疼痛,宜选用兼具抗炎和止痛功效的药物。如果遇到慢性疼痛或需长期控制症状的情况,应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选择长效镇痛药物。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说,长期以来“疼痛能忍则忍”的观念属于误区。许多慢性疼痛患者不仅身体承受痛苦、免疫力下降,还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公众要认识到应“有病早治,有痛早治”。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