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清廉印记丨高君宇:克己奉公 赤诚如火
廉政东城 | 作者 朱为存 王能能

2025-10-23 10:03

清风北京

东城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系统传播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孕育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廉洁奉公的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与早期成员。东城区纪委监委与区委党史办联合开设“党史中的清廉故事”专栏,回顾革命先辈在东城这片红色沃土上的清廉事迹,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廉洁本色,厚植为民情怀。

高君宇:克己奉公 赤诚如火

图:高君宇像

他是李大钊的学生和助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首任书记,也是中共一大召开前就入党的党员,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著名理论家。他出身富贵,却始终清贫自守。他鞠躬尽瘁,英年早逝于东城区这片红色沃土。他播下的是红色火种,留下的是丹心一片。

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静乐(今属娄烦县)人,1896年出生在静乐县峰岭底村一个商人家庭。高君宇“幼喜读书、聪颖冠群儿、性温静、操行甚高。”1915年,袁世凯卖国的消息传到山西后,正在山西省立第一中学读书的高君宇和同学们自动捐款救国,复印了二十一条全文,并附注语,分头散发。这次捐款活动中高君宇是全校捐款最多的学生。1916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备班,从此与东城这片热土结下不解之缘。之后,高君宇被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的气氛所感染和振奋,很快便投身于这场思想解放的洪流之中,积极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研读倡导民主与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积极加入各种学生社团,接受爱国主义和新文化思想的熏陶。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高君宇参与组织5月4日北京学生的示威游行。在随后的运动中,他作为北大学生干事会的重要成员,负责总务工作,经常在灯市口、东四牌楼等地秘密联络各校学生代表,筹措活动经费。尽管经手大量捐款,他始终坚持账目公开、分文不取,甚至常常自掏腰包垫付印刷传单的费用。

1920年3月,高君宇与邓中夏等19人在北大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被研究会推选为英文组的负责人。每到夜晚,景山东街高君宇的租住处总是灯火通明,这里成了翻译《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的“临时编辑部”。高君宇以身作则,要求所有成员爱惜公物、节约用纸,甚至将写满字的稿纸反过来再次使用。

1920年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高君宇被推举为第一任书记。随后,高君宇又加入北京共产党小组,成为中共一大召开前最早入党的50余名成员之一。他的工作更加繁忙,位于翠花胡同8号的北京区委机关、北池子大街的团组织联络站、灯市口的工人夜校,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尽管任务繁重,他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经手团费时,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收支制度,每笔款项都详细记录,定期公示。

图:1920年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地——北京大学红楼

高君宇虽然出身富裕家庭,却始终坚持与劳苦大众同甘共苦。1922年冬,他在东城区骑河楼一带组织工人运动时,看到许多工人家庭缺衣少食,便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刚领到的稿费,为工人们购买粮食和棉衣,自己却仍然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袍。有一次,组织上发给他一笔特别津贴,让他购置冬衣,他却用这笔钱购买了油印机,用于印刷《政治生活》周刊。

1924年,高君宇受党的派遣,南下广州。在广州期间,他谢绝为其安排的高级宾馆,坚持住简陋的招待所,将差旅费结余全部上缴组织。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严重损害了高君宇的健康。1925年3月,他在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突然病倒。在协和医院治疗期间,他仍然惦记着未完成的工作,嘱咐前来探望的同志要保管好文件、清理好账目。3月6日,这位年仅29岁的革命先驱永远闭上了眼睛。同志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几件打补丁的衣物和大量书稿外,他留下的还有一本记得清清楚楚的经费账本,最后一页写着:“结余银圆拾圆整,请交还组织。”

图:彭真同志为高君宇烈士的题词

图:北京陶然亭公园内的高君宇墓

高君宇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在东城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廉洁印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他经常对身边的青年同志说:“革命者要像北平的白玉兰,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才能担当大任。”

从三晋翘楚到五四先锋,从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发起人到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首任书记,高君宇以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在革命征程中践行了廉洁奉公的崇高信念。他严谨务实、克己奉公的作风,以及坚守初心、不负使命的品格,将永远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编辑:应晓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