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智能客服把人逼疯?智能可以上,服务不能降
北京晚报 | 记者 李霞

2025-10-23 17:05 语音播报

锐评

据本报报道,不少APP开通会员、续费等标识十分明显,客服入口却相当难找,老人往往要戴着老花镜瞅半天。好不容易找到客服,发现只是智能客服,可它们只能识别预设问题,一旦老人描述超过模板范围,智能就变身“智障”,反复要求重新描述问题。相信很多人都被智能客服“鬼打墙”式的回答逼“疯”过,行动迟缓的老人,遇上又绕又“耗”的客服,话不投机的概率就更高了。

人工客服则永远忙碌,老人“按12再按3”,还要排队等半天,才能受次“接见”;即便好不容易守到人工客服,但碍于老人眼神不好、手指不灵便,还没打字把问题描述完,页面就弹出提示:因您时间长未咨询问题,对话已经自动断开。得,还得重来一遍。

智能客服让老人感到无助,人工客服又让老人感受不到人情味儿。那么万千投诉,该与谁诉说?

更令人郁闷的是,这边用户已经憋了一肚子气,那边智能客服情绪稳定、语调轻快;即便用户铁了心要投诉这个听不懂“人话”的客服,也得先与它纠缠才能进入下一步。总之一句话:投诉没门路,气您没商量。而且不只老年人,面对智能客服,即便眼疾手快、熟悉智能产品的年轻人也尽是无奈。此前,有机构开展了一项针对2018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95.7%的受访者使用过智能客服,其中仅有41.3%的受访者觉得智能客服好用,占比连一半都不到。

客观来说,由于技术限制,目前有限的智能技术,尚且无法理解用户无限的具体诉求。可既然智能客服难用,企业为什么不增设人工客服?答案显而易见。维系一个人工客服团队,需要付出巨大成本。智能客服的程序或许昂贵,却胜在一本万利:24小时在岗,响应速度一流,不要工资、社保、加班费,无需请假,还永远和颜悦色、不会说错话。至于鸡同鸭讲、听不懂“人话”,企业才不在乎,甚至暗自窃喜,智能客服帮自己挡了好多投诉。所以,不能怪智能客服听不懂“人话”,怪就怪企业拿AI当挡箭牌,不干人事儿。

当智能客服普遍不智能、人工客服大多不服务,当企业变相提高维权门槛,消费者权益也伴随着机械式问答被侵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售后服务。企业当平衡好人工客服与智能客服的比例,设置“一键转人工”等更丝滑的反馈渠道,让客服系统真正成为服务的工具,而不是为用户添堵。

智能可以上,服务不能降。不管是智能客服,还是人工客服,都要为“人”服务、让“人”满意。让客服回归“人”味儿,不只是为了服务老年人,更是为了服务每个人。


编辑:李霞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