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永定河故事|静明园中的甘泉宝塔
2025-10-24 16:2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静明园在西山东麓、颐和园西侧的玉泉山上,是清康熙年间建成的一座山水离宫。乾隆年间,经大规模扩建,形成玉泉趵突、芙蓉晴照、玉峰塔影等静明园十六景,其中的泉水和宝塔最负盛名。

静明园内步步景

早在金代,玉泉山就是北京西郊最早的皇家园林所在地。金章宗完颜璟曾多次来玉泉山游赏,在山顶建有芙蓉殿,还将玉泉景观命名为“玉泉垂虹”,作为燕山八景之一。明正统年间,英宗朱祁镇在玉泉山南坡修建了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

康熙二十一年(1682),玉泉山行宫建成,被康熙帝命名“澄心园”,后更名为“静明园”。康熙帝修建此园,主要是为休憩避暑,并不是常年居住的御园。这一时期园林建筑较少,主要有清音斋、心远阁、赏遇楼等,分布在玉泉山南坡和玉泉湖、裂帛湖一带。清音斋依山面水、翠竹成林,有殿堂三间,是园内最早的建筑。康熙帝常在清音斋读书品茶,窗外泉声风声隐隐传来,衬得此处清爽静谧。

乾隆十五年(1750),静明园开始大规模扩建工程,三年后基本完工,占地面积约65公顷。这次扩建充分利用玉泉山山形水系,特别突出园内的山水景观与宗教建筑。乾隆帝认为玉泉山真可谓灵境,虽有亭台点缀,晦明变化,然而山水吐纳,岚霭朝暮,浑然天成。他还亲自命名静明园十六景,包括玉泉趵突、芙蓉晴照、溪田课耕、清凉禅窟、玉峰塔影等。静明园内移步异景,乾隆帝觉得四字十六景不能全部囊括,随即又补充“三字静明园十六景”,主要有清音斋、观音洞、写琴廊、迸珠泉等,每一景都是一个单体建筑或独立的自然景点。

静明园在乾隆中期仍陆续有多处添建,逐渐达到全盛规模,包括涵漪斋风景建筑群,东岳庙和圣缘寺形成的园内最大寺庙建筑群,妙高寺、妙高塔及周围的楞伽洞等佛教景观。

钦定“天下第一泉”

玉泉山“沙痕石隙随地皆泉”,有玉泉、迸珠泉、裂帛泉、宝珠泉等,最为著名的当数位于东南山麓的玉泉,泉水喷涌而出,淙淙有声。早在元大都兴建之初,玉泉山泉水就已为皇室专用。明清两代,宫廷用水皆取自玉泉。清代宫廷饮用玉泉水由尚膳房负责,备有服役人员百余名,每日有专人从玉泉山起程,驾着插有宫中小黄旗的水车,经西直门将玉泉水运至宫内。西直门因此也被称为“水门”。皇帝皇后每日按“分例”享用“玉泉水十二罐”。

赋予玉泉“天下第一泉”称号的是乾隆帝。他提出了判断泉水优劣的标准,认为“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质轻则味道甘甜,饮用可治病疴、延年益寿,因此以分量轻重来分辨水质优劣是常用的方法。他命人特制银斗,每出巡一地即令内侍用银斗精量当地名泉轻重,先后测量了济南珍珠泉、无锡惠山泉和杭州虎跑泉等十一处名泉。结果,京师玉泉水最轻。据说雪水较玉泉水每斗还轻三厘,但雪水不常有,又非地下所出,因此他在《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得出结论:“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

乾隆帝每日必饮玉泉水,即使外出巡幸围猎,也要载玉泉水以备饮用。为防止时间过久,水污浊变质,先将玉泉水放入有刻度的大容器内,记下水位,再注入驻跸当地的水,搅动后让水沉淀,污浊沉于下,清水浮于上,此法号称“以水洗水”。乾隆帝认为玉泉水轻,其他水重,按轻浮重沉之理,玉泉水必在上层。使用时按照玉泉水的容量倒出上一层的水,即“如数完整”的玉泉水。

玉泉水除供皇室饮用外,还被用于酿酒。每年春秋两季立杆大祭(清宫萨满祭祀)所用清酒,即为玉泉水酿造。宫内还用玉泉水酿造玉泉酒,醇厚清香,乾隆帝经常饮用。乾隆五十年(1785)和嘉庆元年(1796),在乾清宫举办了两次千叟宴,每次皆用玉泉酒400斤。此外,凡皇帝诞辰忌辰、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均需供玉泉酒于奉先殿。

“天下第一泉”除了质轻味甘,还是京畿多条河流的总源头。玉泉水流出静明园后,分两支入城。一支经北长河汇入昆明湖,再经南长河入城;另一支汇入高水湖、养水湖,再经金河注入南长河。南长河流入城内,注入积水潭、什刹海、西苑三海、护城河以及通惠河。汇合了西山诸泉的玉泉水是明清北京城主要的地表水源,对西山园林建设、稻田灌溉乃至整个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玉泉山峰建宝塔

乾隆时期,静明园内修建了多座占地广阔、建筑雄伟的寺庙。寺庙群中耸立着四座造型不同、材质各异、高低错落的宝塔。它们分别是坐落在玉泉山主峰的玉峰塔、北峰的妙高塔、西南侧岭的华藏海塔、西麓山腰的琉璃塔。其中,玉峰塔和妙高塔最具特色。

乾隆十八年(1753)六月,乾隆帝写成《静明园十六景》组诗,其中有一首《玉峰塔影》,诗前小序:“浮屠九层,仿金山妙高峰为之”,但此时玉峰塔尚未建成。乾隆二十四年(1759),仿照镇江金山妙高峰江天寺慈寿塔,在玉泉山主峰上建成一座七层宝塔——玉峰塔。塔高约30米,底径近12米,与最初“浮屠九层”的设计略有不同。

玉峰塔为八面密檐式塔身,中部为石质塔心,外层为青砖垒砌。八面外层都有拱券式镂花漏窗,可以瞭望八方。每层之间设置有砖雕仿木式斗拱,以承托塔檐,每个檐角悬有铜铃。塔身涂成杏黄色,淡雅而亮丽。塔内旋转式条石阶梯,可以层层上攀到最高层,共150余磴。每层塔内都设有佛龛,供奉铜佛像,佛龛都有御题额联石刻。玉峰塔的塔顶上有八条垂脊,垂脊交会的中央,耸立起葫芦形铜塔刹,顶尖为一金色宝珠。建塔第二年春,乾隆帝登上玉峰塔最高层眺望,远处是绿树葱茏中的北海白塔,脚下是波光粼粼的昆明湖,西侧是香山黄栌叶中闪现的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北边是金山丛岭中依稀显露的景泰陵。

玉峰塔以其优越的地势和精美的造型,成为园内标志性建筑,同时它还是清漪园等数座御苑最巧妙的“借景”。春夏之际,站在昆明湖东堤西望,眼前是平整如镜的湖水,水面上是矗立在翠绿玉泉山顶的玉峰塔倒影,水的尽头是桃红柳绿的西堤。

图片

清末被毁坏的妙高塔(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提供)

乾隆三十六年(1771),在玉泉山北峰峰顶建起一座佛寺——妙高寺。寺院正中修建了一座缅甸式金刚宝座佛塔,名为妙高塔。该塔是乾隆帝为纪念征战缅甸的胜利,按缅甸木邦塔形制所建。妙高塔底部是高约二米的方形砖石基座,基座上的台面四周均有砖雕护栏,台面上建有五座缅式佛塔。中间主塔的塔座呈八角形,八面有护栏,四正方向辟四个券门,门上有短檐遮护。塔座中间是圆球形的覆钵和层层缩小的八层相轮以及铜质镀金塔刹。四座小塔为圆柱形单层亭阁式塔。塔身顶部是一圆形罩顶,顶的中央部分立有十三层相轮和铜质镀金塔刹。这五座塔的顶部均为圆锥形,细长而上尖,被人们称为“锥子塔”。妙高塔与玉峰塔屹立玉泉山巅,南北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咸丰十年(1860),静明园与圆明园等京西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此后虽有零星修缮,但光绪二十六年(1900),静明园又遭八国联军侵占和破坏,文物珍宝被掠夺,变成一座废园。民国年间曾一度作为公园对外开放。2006 年,静明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引自:《北京西山永定河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