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合作先锋|北京经开区“暖流”浇灌南疆“振兴花”
2025-10-24 20:4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代化园区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戈壁荒滩,援疆干部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搭建桥梁。本期“支援合作先锋”,发改君邀您共赴这场援疆叙事,共同见证主人公如何架起“京和”连心桥,让协作暖流点亮南疆振兴路。

先锋档案

邢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六级主办,2023年4月起远赴位于新疆和田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225团开展援疆工作。邢亚立足南疆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通过“创模式、搭平台、引资源”等方式搭建起“京和”两地对口支援的“连心桥”,全面助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乡村全面振兴,取得了援地招商引资规模增长214%、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8.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的好成绩。

风沙砺志

打破思维壁垒的“破局者”

南疆之南,气候条件艰苦,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初到225团,邢亚发现,他预想的发展模式与对接项目全部“水土不服”。但邢亚没有退缩,他顶着风沙酷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踏遍受援地及周边乡镇每一寸土地,先后走访企业、农户400余家,磨破两双鞋、晒白蓝衬衫,在深耕调研中找症结。

与行业专家查看良种玉米示范种植情况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果断打破内地发展产业的固有思维和路径依赖,确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瞄准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抗风险弱的痛点,量身打造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路径,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准招商

激活市场活力的 “破冰者”

既要群众增收,更要涵养税源。邢亚决定以摸清家底、梳理产业图谱作为切入口,进行精准招商引资。

走访连队农户实际查看农民收入情况

白天,邢亚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走访、问需;晚上,他总结当天经历,复盘所见所闻,与当地干部群众敞开心扉座谈交流。

围绕农业循环经济、特色林果业及其深加工、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开展招商引资。开展援疆工作以来,受援地新增经营主体139家,经营主体数量同比增长35.1%,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

实干筑基

撑起产业脊梁的“攻坚者”

带着“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坐不住的紧迫感”,邢亚把一天当作两天用。单日行程1100余公里,拜访了7波招商引资企业。为了拓展第二产业发展空间,多次飞赴乌鲁木齐协调兵团各相关部门。为了节约时间和办公经费,经常早上7点飞赴乌鲁木齐,半夜12点返回于田,连夜组织申报材料,将225团工业园区纳入兵团级经开区范围,为后续第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循环农业产业项目,他紧盯目标客户和潜在投资人,用诚心打动人,用实干感召人,先后11次登门拜访,终于实现了有机肥厂项目的落地,在受援地实现了“饲草+养殖+特色林果+有机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走访连队农户查看庭院经济发展情况

为解决团场少数民族群众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他先后39次拜访和田温州商会,在225团投资设立鞋帽加工企业,解决全团近1/3富余劳动力就业,有效防范少数民族群众的返贫问题。

积极发挥好援疆资金的“种子”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开展援疆工作以来,受援地固定资产投资中社会资本投资占比增长56%。成都海博文旅、中新建农牧投等企业先后投资水木秋田房车营地、文创饮用水厂等项目,经济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在传统种植业领域,注重科技赋能。依托北京农业科技资源和援疆资金,推动良种示范和科技服务,开展“玉米优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行动,引种京科968、农科糯336等15个品种。在北京农技专家全程指导下,以亩产1160公斤的产量打破南疆高产纪录。

品牌赋能

布局长远发展的“谋划者”

为破解农产品附加值低难题,邢亚深挖“拉依苏长寿村”文化内核,推动注册“拉依苏”区域公共品牌,以文化IP赋予农产品更高的附加值。

考察牧草种植情况

为了做好品牌推广,他先后对接多家平台公司,联合北京尚亦城集团在北京设立了“拉依苏”品牌展示销售中心,研发干果、大米、沙棘胶囊、中草药香薰、红花籽油等60余种新产品,通过品牌赋能和借船出海的方式,打通优质农产品在北京地区和供销社系统内的销售渠道。

倾心服务

优化发展生态的“守护者”

借鉴北京经开区营商环境改革的经验做法,邢亚积极推动各部门对企业服务观念的转变和提升。成立招商引资小组、建立领导包联制度,试行首问负责和“最多跑一次”等改善措施,创造良好的营商服务环境。

看望慰问老劳模

建立注册、审批、建设、生产全过程服务机制,压缩权限范围内审批时间,变串联服务为并联服务,项目落地时间压缩60%以上。中新建电商、新疆尚玉等企业实现当日申请当日拿证的速度。优质服务凝聚起强大磁场,目前已有17家中央企业、93家社会投资机构到南疆考察,在谈项目12个,储备项目33个,为从“招商”到“择商”升级奠定基础。

过半援疆路,满腔赤子情。邢亚用实干架起“京和”协作的 “连心桥”,让沙漠边缘的225团焕发新生。未来,他将继续以只争朝夕的劲头,续写对口支援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

发展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