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5 08:57
                      
                        
                        
                      
                    
编者的话
当时光的河又悄悄带走一个秋天,思绪也随之飘远。河水清清,映照着孩子们对身边人的爱,也将一只只满载理想的小船,送往更宽广的星辰大海。一起来看看孩子们在时光长河里的成长足迹吧。

陪伴
北京市中科启元学校六(1)班 吴雨桐
春节前夕,学校组织了一场去敬老院的志愿活动,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报了名。活动那天,组织者告诉我只要陪爷爷奶奶们聊天就行,但我心里还是有些紧张。
一进敬老院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坐在轮椅上晒太阳的老人,他们的脸上烙着岁月的痕迹。我被分到和一位很有范儿的爷爷一组。刚开始,我的嘴巴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气氛有些尴尬。是那位爷爷主动打开了话匣子,缓缓开始给我讲他年轻时的故事。通过他的讲述,我知道爷爷已经八十多岁了,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时间来看他。他说,他年轻时为了撑起这个家,每日都在劳作,自己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分钱……
在爷爷讲述时,我听得入了神,同时心里渐渐涌起一股酸涩,因为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姥姥姥爷。我的姥姥姥爷也同这位老人一样,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们,对晚辈特别疼爱,自己则能省就省。而我对他们的回馈少之又少。眼前的老人一定也希望有一个孙子能常伴左右吧!当老人的讲述告一段落时,我开始询问他现在的生活,给他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看着他开心的模样,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小小陪伴,给老人带来了快乐。
活动快结束时,爷爷紧紧握住我的手。他的手粗糙干裂,像老树皮一样,却传递出炽热的温度。他眼中满是感激,声音颤抖着说:“孩子,谢谢你陪我,好久都没这么开心过了。”那一刻,看着爷爷的眼睛,我心里五味杂陈,既有被认可的温暖,也有对老人们孤独生活的心疼,更有对自己的反思。那一刻,我感到我那小小的世界里不再只有自己,更有了需要我的人。那一刻,一个在爱里懵懂索取的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成长的重量。
走在回家的路上,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我的心中却有一团火在燃烧。那些老人的身影在我脑海中不停浮现,我想好了:以后我要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姥姥姥爷,回馈他们的爱;再来敬老院看看老人们,陪他们聊聊天,让他们的生活多一些快乐。
指导教师 刘华

爱车“小白”
中关村四小五(1)班 王方舟
“嗡——”一阵发动机的轰鸣传来,我知道它又要出发了。它是一辆陪伴我长大的“老爷车”,我叫它“小白”,其实应该尊称它一声“大哥”,因为它来到我们家已经15年了。
小白既不高大,也不威猛,更不酷炫,就只是一辆普普通通的家用白色小轿车。它没有时髦的前后液晶大屏、座椅加热功能,连空调开关都是老式的按钮。就像人老了会长出几条皱纹,如果你凑近看它的车身,能看见上面有一些细小的磨损和划痕。小白的后备箱里存放着一些我的过期宝贝,有大海边挖沙子用的小铲子,不怎么会飞的风筝,还有没了泡泡水的泡泡枪。
全家人都说我要多谢小白。在我出生第三天,据说当时还亮晶晶的像珍珠一样白的它,把裹在小被子里的我从医院带回家,从此我成为了家里的新成员。后来,它送我上幼儿园,送我上小学,陪我去游乐场,也“押送”我去学钢琴。它载着我穿过北京的大街小巷,我坐在后排座里渐渐长大。一放寒暑假,它轰鸣着对我说:“走!我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我们从春天的田野去往秋天的牧场,又从江南的水乡到达北方的小镇。窗外的风景和时光一起流动,我在车里摇摇晃晃做了无数个有趣的梦。
小白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家里后来买的新车和我坐过的别的车里都没有这种味道,可能来自于时间和车里某种塑料的相互作用吧。闻到它,我就会觉得特别安心,就像回到了小时候。我喜欢小白车载CD机唱的老歌,有周杰伦、陈奕迅,也有德沃夏克、巴赫。他们的作品被刻进CD光盘,就像写进书里,让人不能随意删除,随意忘记。
小白是我家的爱车,也是我成长的伙伴。它虽然不再光鲜,但动力依然十足,我希望它一直保持健康,等到我考到驾照,我会开着它去上大学,它该多高兴!
指导教师 段湘君

曾经的自己
妙峰山民族学校九(1)班 李添
开学第一天,阳光洒满各个角落,升旗仪式庄重又充满朝气。这次升旗仪式添了一个环节——九年级的我们拉着一年级小朋友的手,一起走向操场。
我站在队伍中,左右两边各牵着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很听话,小手紧紧地攥着我的手,眼中充满了好奇与兴奋。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庞,我仿佛穿越时光,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九年前,我也如他们一般,初入校园,脸上全是兴奋与开心,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那时候,我怀着敬畏与憧憬,参加升旗仪式。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在校园里度过的日子一一浮现在眼前。
时光不经意间从我的指缝溜走,一转眼,我都上初三了。曾经的一些好朋友已经和我在不同的学校了。虽然现在依然可以微信聊天,可思念就像在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拉着一年级小朋友的手,感觉他们就像刚刚破土的小苗,需要老师的呵护与引导。他们充满活力与梦想,渴望在校园的沃土里茁壮成长。这一刻,我仿佛牵着曾经的自己,看到了自己走过的成长岁月。我想起了与朋友们一起经历的欢笑与泪水,想起那些为了梦想而努力的日子。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年级的小朋友也会在校园里留下属于他们的故事。而我,会更加珍惜接下来的时光,相信我和朋友们终将在顶峰再次相会。
指导教师 牛建梅

蓝调时刻
北京中学九(3)班 商翊如
上初二后,我开始喜欢晚上记日记。以前并没有这个习惯,任凭时间匆匆流逝,记忆中最多留下几个发亮的波点。现在却是每天都觉得有需要记录下来的东西。起初,不过是见了路边的花花草草,随手拍下来写几句感悟;后来,手机备忘录里不知不觉攒了几十篇零碎日记。对记录的热望,就这样一点点增长着。直到发现屏幕上的简短字句,终究抵不过心底翻涌的意绪,才在初二的下半年,认真挑了个日记本。
最初,我常在写作业之前的黄昏时分落笔。那段光景,被我称作“蓝调时刻”——天空褪去白日里碧空如洗的浅蓝,呈现出海底的深蓝色,有一种孤寂的美。我对窗而坐,风拂过白纱帘,楼下传来阵阵孩童的玩闹声与车轮碾过柏油马路的声音,一天的琐事在此刻都化作了笔下的细水长情。
日复一日,每一天仿佛跟前一天没有什么不同,但日记本上留下了生活的印记。那些细碎的小确幸和漫过心头的迷茫,都化作了空白纸页上的一行行黑色墨痕。我喜欢描绘和朋友戏耍的镜头,和他们在一起时,我的眼睛仿佛蒙上了一层欢乐滤镜,看周围所有的事物都是欢乐的。我也喜欢结交网友,他们是陌生的,却心灵契合,好像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与线上、线下朋友们的活动和沟通在我的日记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除了记事,我也记梦。我常做梦,曾有过诸多新奇的梦境,但仅隔了一天就全部忘了,所以才会产生赶紧把它们记下来的想法。日记中记过这样一个梦:我与妈妈走在通往悬崖边的家的路上,我们刚从集市回来。妈妈提着菜篮子回到了那所温馨古朴的小房子,我则淘气地去滑崖壁上挂着的红色滑梯,滑梯的另一端伸到大海里,那里则是我儿时最爱去的水上乐园的模样。滑向大海的刹那我一声惊呼,已然梦醒。
我的日记本也是蓝色的,只是颜色更为浅淡,不同于蓝调时刻的那种幽深。日记就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让一些旧时光发出光芒,提醒我有些光阴没有虚度,让自己更有勇气走向未来。

温柔的笑脸
北京市文汇中学初三(18)班 胡墨欣
夕阳漫过窗棂,当初二最后一课的下课铃响起,我仿佛乘一叶扁舟,漂在初中时光的长河里。两岸的风景次第铺展,其中最动人的就是数学吴老师对我的关爱。
刚上初一时,我觉得知识点似断了线的珠子,串也串不起来。每次听到同学喊“吴老师叫你”,我的心就揪成一团。我攥着练习册,紧张地推开办公室的门,低着头站在吴老师身边。“抬头,看着我。”她的声音很温柔。我慢慢抬起头,看到她的眼眸里盛着笑意,也盛着笃定。“你得敢开口问,我才能帮你。”她用指尖点着我练习册上的一道题,说:“你看这里,先理清条件……”然后,她的笔尖在草稿纸上游走,每一步推演都标上红圈,画上箭头。那些箭头,仿佛连成了一条线,串起一个个知识点;又像长河里的航标,引着我的小舟往前走。
初二时,吴老师设置了一个“心里话”邮箱,邮箱成了同学们的“树洞”。我把那些说不出口的烦恼都发到“树洞”里——比如月考考砸了怎么办、纠结要不要竞选班委、长大后的梦想等。吴老师的回复就像口袋里的糖,让我感到甜蜜又踏实:“纠结是因为你在认真选呀……一次考砸不算什么,咱们找原因……”那带着温度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吴老师在公式和定理世界之外的脉脉温情。
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前,教室里的空气像凝固了,笔尖划过练习卷的声音都透着紧张。吴老师抱着作业本走进来,看着我们紧绷的脸,忽然放下本子拍拍手,声音是那样清亮。随即,她在黑板上写下了“沉着、冷静,相信你们,加油”一行字。教室里静了几秒,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她的掌声与我们的交织在一起,她爽朗的笑声像动听的风铃。那一刻,我觉得那些难题,好像也不那么难了。
时光的河还在流淌,是吴老师把勇气折成纸船,将我推向更宽的河面。感谢吴老师,让我在纷繁复杂的学习生活中,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往后的路再长,只要想起她温柔的笑脸,我就敢往前闯。
指导教师 左思雨
近期征文:
读后感栏目
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和当代佳作的心得体会。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3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6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