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5 08:58
                      
                        
                        
                      
                    
编者的话
当时光的河又悄悄带走一个秋天,思绪也随之飘远。河水清清,映照着孩子们对身边人的爱,也将一只只满载理想的小船,送往更宽广的星辰大海。一起来看看孩子们在时光长河里的成长足迹吧。

铁血斗士的赤子情
——读《朝花夕拾》有感
丰台外国语学校七(1)班 赵睿文
初读《朝花夕拾》,只当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的零散随笔,字句间满是岁月的细碎。再读才发觉,这是鲁迅以自身经历,绘制出的一幅栩栩如生的时代长卷,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清末民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模样。
书中的童年,是鲜活又温暖的。百草园里,桑葚、蟋蟀、何首乌与覆盆子,给孩子们带来最本真的快乐;三味书屋里,先生读书时摇晃的脑袋、学生偷偷描画的小动作,让严肃的私塾多了几分俏皮。这些细碎的记忆,像泛黄的老照片,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天真烂漫的生活场景。
而这份温情之外,则是鲁迅对封建旧道德与旧制度的尖锐抨击:在《二十四孝图》中,他毫不留情地揭露那些宣扬虚伪孝道的民间故事,指出它们实际上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在《琐记》中,他字字恳切地剖析当时中国封建教育的落后——老师不懂科学,只知满口“之乎者也”;在《藤野先生》中,他又以冷静的笔触,揭露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不务正业,外表看似时髦,骨子里仍是愚昧守旧的模样。这些批判与嘲讽,有的言辞激烈,充满愤慨之情;有的则是以正话反说的方式表达出来,耐人寻味。
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在书中交织。有人说,在《朝花夕拾》里藏着两个鲁迅:一个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一个是柔情感性的赤子。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他细细地描绘了自己对儿时保姆由反感到眷恋的心境变化过程。文末那句对长妈妈“在地下能获得安息”的祷祝,感情真挚动人。这些文字都是鲁迅胸怀赤子之心的真情流露。
《朝花夕拾》不仅是一卷泛黄的个人记忆笔录,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的明镜。它既照见在百草园的草木虫鱼间跃动的童心,也照出台灯下垂首批判的沉思背影。书中藏着的,是一颗历经沧桑却永不冷却的赤子之心。
荐读教师 郭子璠
近期征文:
读后感栏目
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和当代佳作的心得体会。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3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6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