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14:38
一场关于西夏文明的对话
从苍茫的贺兰山下
穿越千年时光延伸至京城
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
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桃花石”这一浪漫的名字
是古代中亚对中国的称谓
这也是今年7月“西夏陵”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后的首场专题大展
西夏铸造的铜钱
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
天盛元宝、元德通宝、
乾祐元宝、西夏文天庆宝钱……
展柜里的一组西夏钱币吸引观众驻足。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文物展览部主任王怡介绍,
历史上,随着经济的发展,
西夏建立起货币铸造与流通制度。
虽有自己铸造的西夏钱币,
但由于宋朝发达的经济,
宋钱在西夏的流通仍然最为广泛。
以西夏故地60多处窖藏所出土的钱币统计,
北宋钱币占80%以上。
西夏自己铸造的铜钱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
其中西夏文钱币将中国传统的钱币形制
和少数民族文字西夏文合为一体,
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
与中原地区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见证。
西夏瓷器体现
“马背上”的文化交流
西夏建立后学习中原制瓷技术,
发展制瓷业,
受北宋定窑系、磁州窑系
和耀州窑系的影响颇深,
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陶瓷体系。
西夏瓷器的种类涉及生产生活、
建筑、宗教等各个方面,
从装饰器材和制作技法上
都体现出文化交融的特征。
褐釉剔刻牡丹花纹经瓶
属于西夏瓷器中的精品,
该器物小口、束颈、宽圆肩、
深腹修长、暗圈足。
整体造型富有端庄、稳重的美感,
体现了西夏制瓷的高水平。
一件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独享展柜。
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
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
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
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
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
盛水的皮囊壶演变而来。
扁壶腹部的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
“扁壶的造型和功能折射出
党项人的生活习惯,
他们长期生活于马背之上,
扁壶形状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携带,
是党项人所喜爱的生活器皿。”王怡说。
数字技术复原“西夏陵”
揭开皇家陵寝神秘面纱
世界文化遗产——西夏陵,
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
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
32处防洪工程遗址,
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
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配合数字技术,
展厅里复原了一座“西夏陵”。
灰陶鸱吻、雕龙栏柱等
一批西夏陵出土文物亮相,
从建筑细节揭开西夏皇家陵寝的神秘面纱。
西夏陵区7号陵西碑亭遗址出土的
西夏文寿陵残碑亮相展厅。
这件文物在出土时已残碎,
由五块残碑石粘接而成,
为拼合后留存西夏文字最多的一块。
碑额两面阴刻西夏文篆书四行,
每行四字,汉译为:
大白高国护城神(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
该碑文为确定西夏陵陵主
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明。
“妙音鸟”首次
作为建筑构件出现
西夏陵区3号陵南门遗址出土的
绿釉迦陵频伽,
从外形上看,它是人首鸟身,
头戴四角叶纹花冠。
专家介绍,
迦陵频伽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妙音鸟。
目前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迦陵频伽纹饰
出现在北魏石刻上。
唐代佛教在中国日益兴盛,
迦陵频伽纹饰的使用也日益广泛,
大多出现在壁画和金银器上。
西夏迦陵频伽形象延续唐代的传统而来,
作为建筑构件出现在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
■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M展厅
■时间:至12月14日
■票价: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