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14:41
尽管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需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某一原理,但对它的全面准确把握是前提。西方意识形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伎俩,就是对它进行割裂、肢解。所谓“两个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对立,就是其中的代表。因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是学术的立身之本,命脉所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布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无愧于这一科学体系的知识体系。对此,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破解“自在之物”之谜、绝对真理之谜和社会历史的“客观普遍性”之谜的角度来作整体性的把握。
破解“自在之物”之谜
在认识论发展史上,主客体关系问题始终是哲学探讨的核心命题。以康德为代表的先验哲学体系建构了主体与物自体的二元对立框架,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人类认知受限于先验直观形式与知性范畴,只能把握现象界,而作为客体本质的“物自体”则永远处于认识的彼岸。他们有这样一个假定:在认识主体和尚待认识的对象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这就是说,人的认识能力决定其不能科学地认识整个世界。这个设定的鸿沟就是“自在之物”。破解“自在之物”之谜首先要认清对待“自在之物”的三种方式:康德式(二元论),取消“自在之物”(唯心论),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辩证唯物论)。
人类具有的革命的实践的能动性证明了自然过程的“可复制”,证明了精神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反映”关系,也就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可知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这样,人类面对的是一元物质世界,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而不存在可知与不可知的鸿沟。
破解绝对真理之谜
有绝对善——“至善”,绝对美——“至美”,那么有无绝对真?西方理性主义的一大痼疾,就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割裂——此岸和彼岸的鸿沟。把知识限制在经验范畴、科学限制在现象层面,认识的真理性也就必然止步于有限事物的相对真理。绝对真即便有(如黑格尔的观点),也不在科学的视野内。可见,唯心论立场,解决不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统一的问题。毫无疑问,信仰的价值依托是“不朽”,只有绝对真理才能成为信仰,否则信仰将成为与科学无涉的宗教、道德的世袭领地。可见,理性认知和绝对真理的切割,使得科学与信仰绝缘。
马克思主义从彻底的唯物论出发,揭示了真理的本质是客观真理,打破了科学与信仰的二元对立,破解了绝对真理之谜,消除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鸿沟,进而为真理成为信仰提供可能性阐明——绝对真理不仅是人类真理性认识的总和(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只是大趋势,我们只能不断接近,而永远不可穷尽),而且是“客观真理”的属性,即每一真理性认识都包含某些不可被推翻的绝对真理。这就消除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鸿沟,从认识论上解决了真理成为信仰根据的可能性。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破解社会历史的“客观普遍性”之谜
马克思主义从两个方面科学论证历史领域的客观实在性:一方面是论证历史活动自身的客观性,即“历史的自然”;另一方面是论证历史主体的客观实在性,即“人民主体论”。
其一,我们可以从人类历史活动动机、方式和趋势的客观性方面来把握历史活动的客观性。一是人类历史活动动机的客观性。它绝非主观性天下,而是建立在客观目的之上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科学地加以考察。实际上,黑格尔已经对此有初步的认识,他提出,人因自己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然而就自己的目的来说,他却服从自然界。列宁对此的评价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黑格尔那里处于萌芽状态的天才思想——种子——的一种应用和发展。”列宁将这一思想进行了准确的表述:“事实上,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认定它是现存的、实有的。”
二是人类历史活动方式的客观性,它绝非只能听从偶然性摆布的迷宫,而是“自然的历史过程”,存在着客观规律。马克思通过“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等科学范畴,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益发展而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
三是人类历史活动趋势的客观性。历史发展的方向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从大趋势看,资本主义必然消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是世界历史发展不可改变的趋势。尽管当今世界处在变乱叠加、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加大的动荡变革期,但西方资本主义的结构性衰落、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的趋势明显,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日益强大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确定性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其二,要准确把握人民历史主体的客观性。唯心主义认为,孤立的、抽象的个人是历史活动无需论证的主体。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与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相一致,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始终是人民。社会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围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变革,革命时期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都充分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实主体。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