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0 17:41
京剧大师荀慧生诞辰125周年之际,荀派失传剧目全本《白娘子》日前在长安大戏院迎来复排首演。荀派优秀传人王梦婷领衔,陈亭、李星星、曹阳阳、王瀛政、黄柏雪等南北名家联袂,共同把这出荀慧生大师早年创排的经典剧目搬上舞台。
“这不仅是一出戏的重生,更是对荀派艺术精神的传承。”王梦婷说,早在几年前,她便与师父孙毓敏、黄少华两位恩师商议挖掘荀派失传剧目,《白娘子》因独特的艺术价值被提上日程。作为京剧史上首个将《白蛇传》题材演绎为全本的流派,荀慧生的创作打破了当时各流派仅演《金山寺·断桥·雷峰塔》“金断雷”三段的传统,从“游湖”开篇至“倒塔”收束,构建了情节完整的叙事体系。荀慧生的《白娘子》还把对白素贞“端庄仙气”的传统单一塑造,以“柔中带刚、情里藏锋”的表演风格重塑,但因该剧文武并重、对演员功底要求极高,随着荀慧生晚年把精力转向其他创作,《白娘子》逐渐淡出舞台,仅留下零散唱片唱段,成为荀派传承的一大遗憾。
“翻遍老资料,我们只找到几段原板、南梆子唱段和‘断桥’的唱词。”王梦婷坦言,复排难度很大,“但这也给了我们二度创作的空间,在荀派风骨基础上融入当代审美。”这次创排,王梦婷担纲剧本整理工作,相较于当下京剧舞台常见的田汉版《白蛇传》,全本《白娘子》以15场宏大结构重现故事全貌,从“峨眉幻化”缘起,到“游湖借伞”“取伞结亲”的相识与合美,再到新增“求雨赠福”“吊打王道”等特色场次,又接“醉酒惊变”“仙山盗草”“被诱上山”“闻信索夫”,然后是高潮迭起的“水漫金山”“水斗动胎”“僧放逃山”“断桥重逢”,最终以“弥月合钵”“倒塔团圆”结尾,形成闭环叙事。
自田汉改编《白蛇传》确立经典范式后,有珠玉在前,如何让荀派版本保留“俏、媚、脆”的风格,成为创排的重要难点。“荀大师追求的不仅是情节完整,更是人物情感的层层递进。”王梦婷介绍,以特别恢复的失传的“吊打王道”场次为例,新增的蜈蚣精化身的妖道“王道陵”角色由北京京剧院武丑行当青年领军曹阳阳扮演。王道陵挑拨许仙夫妇关系却反遭鞭打的情节,既通过荀派标志性的“生活化表演”展现白素贞与许仙的信任羁绊,也设计了武丑技巧动作,让反派角色生动立体,同时通过挑拨离间、夫妻互信等情节,深化“真情坚不可摧”的主题。“正剧基调+趣味细节”的设计,是荀派剧目“亦庄亦谐”风格的典型体现。
此外,在北京京剧院带领下,《白娘子》还汇聚了特邀艺术顾问、荀慧生大师的嫡孙荀皓,导演刘耀春,执行导演徐帅帅,作曲乔欣等业内多位一线主创。武戏部分作为全剧一大亮点,特邀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年金鹏进行武打设计,打破以往《白蛇传》武戏中“水斗”环节多以小快枪等平缓动作呈现的传统,设计了极具特色的对剑场景,并将唱腔与武打结合,让武戏更具观赏性与冲击力,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优秀武丑演员张青松也为武戏细节的完善提供专业保障。
“这是我遇到最难的戏,创排就像爬坡,每一步都要拼尽全力。”王梦婷回忆,这出戏的“难”,首先在于对演员的全能要求。不同于《盘丝洞》《盗魂铃》等诙谐娱乐剧目,荀派《白娘子》需演员兼具扎实唱功、精湛武功与细腻表演,“没有过硬的武戏基础,根本无法呈现舞台效果。”王梦婷幼年虽有功底,但分行当后久疏武戏,现在重拾对剑、开打等技巧,每一个动作都需重新打磨。为演好第七场“盗草”,王梦婷赶到江西,向关肃霜的大弟子穆雯秋学习已近乎失传的关派“盗草”戏路,边打对剑边演唱的表演形式精彩而独特。
在唱腔表现上,《白娘子》板式丰富,“合钵”段落特别设计了大段二黄唱腔,增强声乐层次,“南梆子”“二六”“流水”等唱段尤其具有荀派韵味,在作曲乔欣的创作基础上,王梦婷加入多年学习荀派的理解与经验进行二度创作。艺术融合的思路也体现在演员阵容中,许仙一角突破多由传统小生演绎模式,由京剧、梆子“两门抱”的天津河北梆子剧团副团长陈亭以女老生身份演绎;小青由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武旦演员李星星饰演。在王梦婷心中,《白娘子》的复排,不是简单的“剧目重生”,而是荀派艺术“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盼着老戏迷品出荀派的原汁原味,也盼着新观众爱上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