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找小付”!残疾人专职委员把惠残政策绘制成流程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珊

2025-10-30 18:03 语音播报

城事

在东城区永外街道残联,不少残疾人办事,指定要找“小付”。

付南钧为居民办理业务

“我这个新轮椅是小付帮我在残联平台上买的。”腿部残疾的吴奶奶,说到自己的轮椅时,总不忘提起“小付”。吴奶奶子女平时不在身边,为了申请辅具,她向街道残联求助,是“小付”问清她的具体需求、收货地址,手把手帮她下的单。

刘奶奶的社保卡也多亏了“小付”。去年有一次,聋哑的刘奶奶找到残联,比画了半天,工作人员也弄不明白她的意思。刘奶奶着急了,口中含糊不清地嚷嚷起来。“小付”跑过来,比画了两三下,就弄明白了刘奶奶的想法。原来刘奶奶想去银行办社保卡,结果找错了门。“小付”立马为刘奶奶联系了最近的银行。

今年33岁的“小付”名叫付南钧,是永外街道年纪最小的残疾人专职委员。他自己就是位多重残疾人,从小确诊小儿脑瘫,语言表达困难,肢体、听力也存在障碍。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靠自己的拼搏闯过生活、学业、职业一道道难关。

付南钧的人生起点,带着命运赋予的“不同”。出生一个月后,先天性残疾就与他相伴——因右小脑发育不全患上小儿脑瘫。但这种“不同”,没有在小小的他心里萌发自卑的种子。付南钧的认知意识是正常的,父母像培养健全孩子一样,鼓励他去尝试、去探索。从小学起,他就一直在普通学校就读,成绩在班级里也一直是中等偏上。

改变出现在付南钧11岁时。那一年,他的父亲得了癌症,从确诊到去世仅仅3个多月。母亲将付南钧留在了永外派出所。“孩子是无辜的,太可怜了。”最无助的时候,付南钧姑父的母亲、老党员王丽华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们收留他吧,把户口落在我这儿。”

付南钧为居民办理业务

就这样,付南钧被姑姑和姑父收养了。十几岁正是敏感的时候,家庭的变故、身体的残缺,让付南钧一度自卑、失落,他不记得自己躲在被子里哭泣了多少次。“孩子,人的一辈子还长着呢。好好学习,以后还能做许多事。”在生命最黑暗的日子里,王丽华奶奶给了付南钧莫大的安慰。

“生活还要继续,我要活下来!”这样的信念在付南钧脑海中开始愈发强烈。从此,学习成了付南钧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他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2013年,通过特殊招考,付南钧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大学里,付南钧身边有很多跟他一样的残疾人。

也是在和全国不同地方听障同学的交流中,他意识到:手语也是有方言的。付南钧参加了学校社团,在广场上摆爱心摊位,以“抽签教手语”的趣味形式教授健全学生常用手语。

“我们日常学习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其实也涉及许多手语。”大二期间,付南钧和一名同学参加了天津市大学生创业项目。他们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国家统一标准手语,建设计算机专业手语语料库。付南钧将从听障同学那里学会的各地手语运用到计算机专业手语语料库建设上,让手语实用性更强。

“有没有想过回来工作?”毕业前夕,王丽华奶奶和付南钧谈心。“从11岁开始,我就拿着街道的补贴过日子。上大学的学费也是街道替我解决的。如果没有残联的帮助,我走不到现在这一步。”为残疾群体服务,一直是付南钧最大的心愿。2018年6月,毕业一年后,付南钧正式入职永外街道残联。

感恩,也化作了付南钧前行的动力。

社区活动中付南钧充当手语翻译

近年来,随着残联业务逐步向线上迁移,大部分业务在网上操作即可办理。付南钧主动帮助不会上网的居民在线上申请残疾证,耐心为他们讲解申请流程。他还协助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残疾人在网上申购盲杖、轮椅、坐便椅和洗浴椅等辅助器具,帮助残疾人在线上申请居家无障碍改造、儿童康复和各项残疾人补贴。

“我们街道在册残疾人4700多人,是整个东城区最多的。而且残疾人老龄化趋势明显,以50后、60后残疾人居多。”付南钧一直琢磨如何更好地为老服务,他把一些惠残政策绘制成流程图,由街道制作成宣传册下发到各社区,方便新接手残联业务的社工第一时间学会如何协助残疾居民线上申办业务。

如今的付南钧,生活充实而忙碌,工作之余还参加了一些社区志愿活动,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残疾人。“残疾从不是人生的绊脚石,只要肯努力,一样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付南钧说。

快讯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