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学学科建设大会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建院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办
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 记者 刘晓琰

2025-10-31 14:15 语音播报

时事
进入
长安街知事
看更多
+ 订阅

10月30日,中国古典学学科建设大会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建院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办,集中呈现国学院学科建设成果,探索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创新路径,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版本馆(国家版本数据中心)党委书记、馆长(主任)刘成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张志强,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出席并致辞,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副校长、汉学系主任白安雅,德国慕尼黑大学副校长、汉学研究所所长叶翰视频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主持开幕式。

林尚立表示,人大国学院是新中国第一家以“国学”命名的教学研究机构,建院20年来在学科建设、育人实践和文明交流中交出了亮眼答卷。构建中国古典学专业与学科,是国学研究自我审视、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更是呼应国家战略、回应时代需求的主动作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杨庆中作《中国古典学与中华文明:机遇与使命》学院学科建设汇报。国学院党委书记汪永红主持。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成功申报国内首个中国古典学本科专业,成功申报中国古典学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发布全球首部《中国古典学年鉴》,成立中国古典学学术联盟,积极推动中国古典学专业与学科建设。

主旨发言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家和从学科使命出发,指出唯有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的自身特点,才能有效地与世界交流互鉴;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杜晓勤从“北大模式”和“人大模式”出发,阐述了中国古典学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四龙围绕“古典学方法的引进”和“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两大主题,从世界史的宏观视野和跨学科融合角度,探讨发展中国古典学研究的方法路径;清华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唐文明从学科独立性和规范性视角,分享了对中国古典学研究范畴和研究思路的见解;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以昆仑刻石为切入点,对秦代采药范围相关史料进行考证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白奚对荀子“化性起伪”说作出创新性阐释,并探讨其对后世人性论发展的影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就敦煌学与中国古典学及国学的关系进行辨析,并分享了敦煌学建设的实践经验;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提出中国古典学学科建设的五点使命,对学科未来发展路径进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王子今以“桃花源”故事的文学版与史学版为线索,系统梳理了农民战争推动历史演进的阐释脉络。

当天下午,六个平行论坛同步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从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语言学等不同视角出发,围绕中国古典学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正式成立。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以“国学”命名的教学研究机构,国学院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整体把握、系统呈现为方法,以服务当下、走向世界为目标,深挖经典内涵,延续学术脉络。二十年来,国学院致力于恢复“和合贯通”“求知致道”的学术传统,建设中国古典学学科,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深厚国学功底及跨文化视野的优秀人才,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编辑:郭涛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