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20:26
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出版
非常喜欢大家写的小文章,那些卓有建树的学者高人,信笔写些散文,或叙事,或记人,千八百字,有感而发,融进其智慧和性情,蕴养深厚。虽然其专业领域凡人难以入门,不过道不远人,读些小文,很像和高人当面闲谈,往往窥见真意,且收获匪浅。
这些天翻阅吴承学的《冰壶秋月》,有一句话我特别有感,“好学问应该是聪慧之人所做的老实之事”。这句话直指要害,做学问不能少聪明,不过逞着聪明“偷”机取巧,一门心思走偏门找捷径,是小机灵入歧途。大智慧的人,都是老老实实锲而不舍,最终登堂入室。
吴承学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文体学国家学科带头人,学术成就自不待言。《冰壶秋月》是他的随笔小集。这本书最让我动心的地方是,吴承学对学术的纯粹性看得极重,深入骨髓,“见不得对学问的轻慢敷衍”。这种观念在书里多处可见。比如,他念念不忘老一辈学人教诲,“治学要有高尚的人格,牵于名缰利锁见风使舵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成就”;又如,他为彭玉平教授新著作序,“真正学人所追求,非求田问舍之利,非予夺生杀之势,也不在一时之荣名”;他在为自己带的博士生李光摩著作作序时,则共勉,“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希望我们的内心与学术都能保持清澈洁净”。其思想洁癖,和中山大学如陈寅恪等老一辈学者一脉相承。
其实不仅是学术,任何领域都要首先尊重其独立的专业性和纯粹性,尊重各自领域的独有规律。这是老实态度,也叫实事求是,规律之下,来不得虚假和附势。用政治影响、经济利益以及其他各种利益掺杂取舍,即使短期蒙混过关,一时昌盛,早晚会遭遇规律反噬,最终被历史抛弃。
去年中山大学文科发展研讨会上,吴承学提出学术评价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量化认同,即目前大学里面流行使用的数据式评价。不少研究者对之有所诟病。第二个维度是学术共同体的认同,是学者、学科、学术成果几方面在行内的口碑,简单理解就是学术界的江湖地位。第三个维度是学术史认同,是后人对前人学术的选择性评价。虽然历史评价也有很强的主观性,但其评价标准是明确的,就在于学术是不是具有传世的品质。
“学者和学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将受到后人的审查和批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尽可能独到、精当、严谨,要有传世的观念,争取传世的品质。”在吴承学的价值观里,有品质并获得历史认同,是学问的最高境界。
《冰壶秋月》书不大,薄薄一册,一手可持握,读起来很方便。我的妻子说他“惜墨如金,这辈子无望著作等身了”。如果是剔除假话、套话,剔除空话和正确的废话,只留下言之有物的真诚实话,舍量取质,与其追求著作等身,不如寥寥数笔,言简意赅,反倒是更高境界。
(作者为藏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