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无声:吴石传》:冷月无声,丹心救国
北京日报 | 作者 刘金祥

2025-10-31 20:28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冷月无声:吴石传》(修订版)郑立 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

在20世纪中国激昂澎湃的历史大潮中,总有一些身影隐没在光与暗的交界处,总有一些人物活跃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我党隐蔽战线志士吴石将军便是这样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存在。由党史学者郑立撰写的《冷月无声:吴石传》(修订版)(中共党史出版社2025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吴石传》)以详实的史料、诗意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将这位特殊人物重新请进读者视野。

书名本身便蕴含着历史叙事学意义。“冷月无声”这一鲜明意象,既代表历史长河中那些曾经被淡忘的沉默时刻,也象征着像吴石将军这样在暗夜中默默奉献的英雄。作者郑立通过八年的悉心梳理和系统研究,试图让这轮“冷月”发出历史的回声。

多重视角呈现英雄立体面貌

在传记史学理论中,历史叙事从来不是客观中立的再现,而是通过特定视角、素材选择和语言策略建构的意义体系。《吴石传》的叙事结构巧妙地打破了线性史观的束缚,采用多视角、碎片化的叙事策略,折射出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例如,对吴石将军早年经历的钩沉与描写,作者并没有简单套用“英雄自幼不凡”的传统叙事,而是通过铺陈大量情节与细节,生动地展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思考与审慎抉择的人物形象。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吴石传》对吴石将军从国民党高级将领到中共地下工作者的转变过程的详尽叙述,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处理。书中周致描绘了吴石将军在武汉珞珈山训练班听周恩来讲课后的思想变化,以及他对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这种转变被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个人选择与时代局限的相互交织。

吴石将军身份的复杂性使其成为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身份政治的绝佳案例。《吴石传》通过对吴石将军半个多世纪生命历程的细致考察,深刻揭示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与政治抉择面前的困境与担当。吴石将军的“十二能人”称号——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完美结合。

然而,这种多才多艺的背后,是其在多重身份认同中的挣扎与调和。作为受过系统军事教育的军界精英,作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国民党陆军中将、“国防部”参谋次长),作为潜伏的中共情报工作者,吴石将军身上汇聚了20世纪中国极复杂的政治与文化矛盾。《吴石传》对吴石将军忠诚伦理的探讨尤为全面而深入。在传统史学叙事中,隐蔽战线工作者常被简化为单向度的忠诚符号,而该书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展现了吴石将军忠诚伦理的多层次性:对民族的忠诚、对理想的忠诚、对朋友的忠诚,这些不同层面的忠诚并非总是和谐统一,而是常常陷入紧张与矛盾。吴石将军在就义诗中的“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正是这种复杂忠诚伦理的一种诗意表达。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吴石将军至死未能成为中共党员,这一身份的特殊性使其超越了简单的党派认同,体现了更高层次的民族大义。《吴石传》对这一关键细节的蠡测与处理,打破了传统革命史观的二元对立,展现了一种更为包容、多元的忠诚观念,这对于人们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选择具有重要启示。

重拾记忆追寻历史正义

在作者郑立开始研究之前,“关于吴石将军的公开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历史遗忘并非偶然,而是特定记忆政治的产物。对《吴石传》的立项与写作,成为对主流历史叙事的补充与纠正,这也是对历史正义的一种探索与追寻。从历史记忆研究的角度看,历史记忆并非对过去的被动保存,而是基于当下需求的主动建构。吴石将军的故事在当代中国的重新发掘与传播,与当前国家统一话语及爱国主义教育需求之间存在微妙关联。《吴石传》在呈现传主这一重要历史人物时,一方面遵循了主流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历史评判,这种平衡体现了当代中国历史书写的复杂面貌。

《吴石传》对吴石将军牺牲过程的详细记录,尤其具有创伤记忆的意义。通过狱友刘建修的口述,读者得以窥见吴石将军在生命最后时刻所遭受的肉体折磨与精神摧残:“吴石被凌虐得很厉害,躺在地板上不动,也不讲话。当时他没有穿长裤,身上到处是伤,皮肤是红的、紫的,腿也肿得很大。”这种具身化的创伤叙事,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也是对暴力本身的批判,更是对革命牺牲的伦理与价值的深刻追问。

史料与文学的诗意融合

《吴石传》作为一部历史人物传记,在史料运用与文学表达之间保持了难得的平衡。一方面,作者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梳理吴石将军的生命轨迹,体现了严谨的史学态度;另一方面,传记又采用了大量诗化语言与文学意象,使冰冷的历史事实获得了情感的温度与美学的形式。这种史实与诗意的交融,在对吴石将军家乡的描写中尤为明显:“闽江畔的青砖黛瓦、幽深庭院,以及少年吴石在琅琅书声中立下的救国壮志……”这些诗化表达并非对历史真实的背离,而是通过情感共鸣与美学体验,使读者与历史人物建立更深层的连接。

这种叙事策略,体现了当代中国传记写作对传统史传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创新。然而,传记的诗意表达也引发了一系列学术思考:在历史书写中,文学性表达与历史真实性之间应当保持怎样的关系?诗意的渲染是否会削弱历史的客观性?从当代叙事学的角度看,历史与文学从来不是截然对立的领域,历史叙事本身就包含文学建构的维度。该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其诗化语言始终以坚实史料为基础,在史料与文学、真实与虚构、个体与时代的多重张力中,完成对一位隐蔽战线英雄的历史重构。

(作者为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