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 08:28
                      
                        
                        
                      
                    
编者的话
校园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着迷人的魅力。爱心义卖的意外收获、反复磨炼升旗技巧、激动观看“班超”足球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不断获得新鲜的生命体验。

第一次当收银员
北京五中通州校区初三(2)班 郝越
学校要组织爱心义卖啦!一想到可以游走于操场、呼朋引伴地去买心仪的二手货,我心中就一阵欢喜。可没想到,义卖前一天,班长却要我负责班级义卖摊位收钱、找零的收银工作。我很不情愿地答应了,唉,我的自由被剥夺了。
当天下午上完课,全校师生都带着海报、物资、钱包与快乐,在大操场上摆起了摊儿。各班的创意摊位如春花绽放,朝气蓬勃的同学们卖力宣传着,场面十分热闹。
我们班的摊位迎来了络绎不绝的顾客,我一上岗就忙得晕头转向——一边收现金、找零,一边告诉负责记录的同伴卖了什么物品、几件、多少钱。阳光晒在我脸上,额头很快就沁出了汗珠。
钱袋子里,那些皱巴巴的现金纠缠成团,像极了我当时的心绪。我不仅收银,还得回答来来往往顾客的询问。“同学,这个钥匙扣多少钱?”“徽章买三送一对吧?”我攥着计算器的手也沁出薄汗。一张五十元的纸币突然塞进我掌心,顾客要买标价十三块五的盲盒,一瞬间,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找三十六块五,再登记一件3号商品。”清朗的声线破开燥热空气,昊昊不知何时蹲在了我身旁。他指尖轻点价目表,将一张张零钱按面值大小数好、递出,动作就像钢琴师抚过琴键那般流畅自然。“下次你来算账吧,我管零钱库?”他笑着冲我眨眨眼。
有了昊昊的帮忙,我慢慢脱离了手足无措的状态。不再对纷纷递来的钞票感到头痛,我开始把自己当作一名专业收银员,享受义卖的乐趣。每一次接过钞票,每一次找零,每一次与同伴交流,每一次耐心地把皱巴巴的钞票捋直,都让我有成就感。原来劳动不仅是付出,更是智慧与责任的成长课。昊昊见我干得越来越好,便拍拍我的肩膀,起身到别处帮忙了。
趁顾客不多的时候,我环顾四周,看到班长和小朱正头也不抬地为顾客们画彩绘,子龙和振豪在一旁招呼顾客前来体验,佳亿她们正在现场编手串。每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义卖活动接近尾声时,我发现我们班居然卖了整整一千元!
义卖活动让我收获了劳动的快乐,也感受到团结互助的力量。我想,这大概就是老师说的“以劳增智、以劳树德”的真谛吧。
指导教师 高洁
最后一分钟
宣师一附小六(1)班 李嘉
下课铃声响彻教室,同学们下意识地合上课本,桌椅开始不安地躁动。可是讲台上,李老师的声音反而像绷紧的弦,陡然升高,语速也越来越快:“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再给我一分钟……”
粉笔屑在午后的阳光里纷飞如雪,落在老师的肩上。她用修长的手指握着粉笔,仍在黑板上疾速书写着,额角渗出了一层汗珠。写完后,她转过身,目光灼灼地扫过每一张脸。
急促的下课铃好像是偷走时间的贼。“就一分钟,真的最后一分钟!”她讲得那么急,那么密。同学们安静下来,我们看见的不再是一个拖堂的老师,而是一个在时间悬崖边缘拼命采摘知识之花的人。她本可以拿起保温杯回到办公室,享受十分钟的闲暇。但她选择了站在这里,只为在我们心中多播下一颗知识的种子。
当她说完最后一个字,露出笑容时,我们也笑了。那不是因为下课而欣慰的笑,而是庆幸拥有一位愿意牺牲休息时间、倾囊相授的好老师而发自内心的笑。
最后一分钟过去了,但是有些东西却留下来了。比如爱,比如责任,比如纷飞似雪的粉笔屑中,一位老师最赤诚的心。
感恩每一位老师。
指导教师 刘军

升旗台的密码
和平街一中初三(25)班 王释禺
当蝉鸣送上夏末的告别曲,我站在小学时光的尾巴尖上,满心都是对初中生活的憧憬。在那个微风轻拂的午后,我独自来到中学校园外,隔着栅栏,好奇地张望,想一窥未来的学校究竟是什么模样。目光越过操场,我一眼就看到了操场另一边洁白的国旗台,几个学生正仰着头,专注地凝视着旗杆顶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一刻,一种莫名的向往在我心底悄然生根。
也许就是那一眼的缘分,升入中学的我被选入了学校国旗班,幸运地成为了国旗台上的一员。第一天训练,我随着国旗班来到升旗台。国旗班老师让我担任升旗手,激动、紧张和忐忑将我紧紧包围。我接过绳子,心怦怦地跳着,手也不受控制地颤抖着。我将绳子用力向下拽,可绳子就是不听指挥,速度忽快忽慢,还不时发出“哐当”声。
国旗升到了顶端。“五十七秒!”这时间比国歌的时长超出了太多,初次尝试以失败告终。第二次练习,我加快了速度,只花了四十秒,又太快了。第一天的训练,充满了挫败感。“升旗这件事,远比想象中的难!”我在心里感叹道。
此后几天,我为了掌握好升旗速度,每天都早早来到升旗台练习。旗杆看着我这生疏的手法,似乎发出了“哐当哐当”的轻笑声。我绕着升旗台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终于发现旗杆顶端的滑轮。它每转动一周,就会和金属球摩擦碰撞,发出这种奇特声响。等到老师做示范的时候,我留意到,当“哐当”声保持一定节奏,国旗就能精准地到达顶端。我用心记下了这个节奏,轮到我练习时,努力让“哐当”的节奏与记忆中的节奏重合。“四十六秒!”我终于掌握了升旗台的密码,嘴角不自觉地溢出笑容。
那个晴朗无云的周一清晨,我第一次在全校师生面前升起五星红旗。“升国旗,唱国歌,敬礼!”我手心沁满汗水,拽着绳子,紧张不已。然而,升旗台有节奏的“哐当”声就像一位无声的伙伴安抚着我紧张的情绪。渐渐地,我仿佛与这国旗台融为了一体,动作愈发流畅自然。
国歌结束,国旗也恰好升到了最顶端。我仰头望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六年级时看到的国旗台和旗手们升旗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我想,此刻校园外或许还有一个像曾经的我一样好奇的孩子在观看。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当升旗手的宝贵机会,守护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指导教师 王健龙

万米高空的爱
人大附中朝阳实验学校初二(14)班 殷梓铭
“各位旅客早上好,这里是机长广播。现在我们的飞机保持在9000米的高度飞行,空中飞行时间约10个小时,祝您旅途愉快!”耳畔传来既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客舱内的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是爸爸!我终于乘坐爸爸驾驶的飞机了!
我正沉浸在幸福中,突然,一阵颠簸让我和其他乘客都紧张起来。爸爸的声音再次从广播中传来:“各位旅客,我们的飞机正在通过一段不稳定气流,请各位在座位上坐好,系好安全带,我们将平稳飞过。”声音里透着令人安心的笃定与沉稳,就像小时候他牵着我的手过马路时的感觉。经过长时间的飞行,飞机终于降落了,隔壁座位的女士小声对同伴说:“这位机长落地可真平稳啊!”我和妈妈相视一笑,心里得意极了。
我的爸爸是一名机长。对于飞行这件事,他有着虔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推开书房门,总能看到他伏案工作的背影。台灯的光晕笼罩着他,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拉开书桌抽屉,映入眼帘的是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泛黄的飞行日志,足足有几十本。随手抽出一本,每一页都详细记录了当天的航线、天气状况及注意事项,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
还记得去年的一天,一条接着一条的大风橙色预警从手机中弹出,“滴滴”的声音是那样刺耳。而爸爸当时正在万米高空执行飞行任务。本来,这天爸爸轮休,但一大早接到单位求助电话,说极端天气需要有经验的机长飞行一个紧急航班。爸爸二话不说换上制服就要走。妈妈生气了:“好不容易休息一天,还要加班,再说了,这种天气多危险啊!”爸爸正色道:“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单位的技术骨干,越是关键时候越要冲在前面!”看着爸爸坚毅的眼神,我对他说:“爸爸,注意安全,我和妈妈在家等着您!”
狂风呼啸而来,疯狂地拍打着窗户。妈妈焦急地在屋里踱来踱去,不断地刷新航班信息。终于,电话里传来爸爸的声音:“我已经平安落地。”我和妈妈激动得抱在一起欢呼了起来。过了好几天,爸爸才轻描淡写地谈起这次特殊的飞行经历——当时驾驶舱里警报声响成一片,他处变不惊,手稳得像焊在操纵杆上,精准地调整着每一个参数。飞机平稳降落时,机舱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每当我仰望高空,看到飞机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就会想起爸爸的话:“天上没有红绿灯,但我们飞行员的心里有。”这就是我的爸爸,用精准的刻度丈量天空,用精湛的技术诠释责任。
指导教师 孙燕
努力比胜利更金贵
密云区滨河学校三(2)班 李佳檄
周三下午,太阳笑得咧嘴,“班超”联赛决赛开踢了。
我们班对战三(1)班,谁赢了就是冠军。我攥着“啦啦花”,大声喊着加油。
哨声一响,赛场就像烧开的水一样沸腾起来。刚过五分钟,对方“小火箭”带球冲锋,我们班的“大个子”赶紧去拦,结果俩人纠缠在一起都摔倒了。一班另一位队员趁机射门,球进了!0比1的比分让身为啦啦队员的我瞬间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中场休息时,班主任一个劲儿给队员们打气。下半场他们果然踢得很勇猛,班长的腿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他揉两下又继续冲,那股劲儿比小牛犊还猛。“加油!班长冲啊!”我喊得嗓子冒烟。我的眼睛盯着那只小足球,见它一会儿在我们队员的脚下,一会儿又被对方抢了过去,我的心情简直像坐过山车。
距比赛结束还剩十分钟的时候,我们班得到角球机会。班长深吸一口气,一脚踢出去,足球像彩虹似的飞进球门!“耶!”我们跳得比兔子还高,终于1比1追平啦!
90分钟踢完,双方进入了点球大战。最终,我们还是4比5遗憾败北。这个结果让不少同学哭成了小泪人。我鼻子也酸酸的,心里像吃了黄连。但老师说:“你们拼搏的样子就是最美的,努力就是最好的收获。”
我们虽然没有赢得比赛,可我们收获了团结和拼搏的劲儿,比胜利还要金贵。
指导教师 聂拥军

近期征文:
读后感栏目
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和当代佳作的心得体会。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3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6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