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草原上的人们》中有两首插曲。头一首《敖包相会》至今传唱不衰。还有一首是《草原牧歌》,会唱的人就不多了。歌中唱道:“百灵鸟双双地飞,是为了爱情来唱歌。大雁在草原上降落,是为了寻找安乐。啊哈呼嘿,我们努力地工作,是为了幸福的生活。我们打死野狼,是为了牛羊兴旺。我们赶走敌人,是为了草原解放。啊哈呼嘿,我们驰骋在草原上,建设着祖国的边疆。”我喜欢这首歌,一唱起它,我就想起了在草原上放牧的日子,想起草原上的百灵鸟。
每到初夏,草原上的百灵鸟们就开始谈情说爱了。天一亮,它们便飞上蓝天,一边不停地鸣叫、一边相互追逐,在寻找着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它们时而冲上高空,时而钻进草丛。找到了如意配偶的,便成双成对,扇动着翅膀,让身体悬停在半空中,一只在上,一只在下,欢快地倾诉着对彼此的爱慕。那时的草原上空,满眼都是百灵鸟,耳边全是它们的歌声。真像歌中唱的那样:“百灵鸟,双双地飞,是为了爱情在歌唱。”
百灵鸟的羽毛谈不上美。如果和黄鹂、相思雀之类的鸟儿相比,它们的外表可以说非常朴素:全身灰褐色,只有飞起来的时候,才能看到它们翅膀上的翎毛是雪白的。所以,它们的名字似乎应该叫“白翎鸟”才名副其实。然而它们的毛色是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初春的草原还是一片枯黄,它们伏在草丛里,天敌很难发现。有个根据蒙古族作家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其中有个情节是一个小孩儿上树去掏百灵鸟的窝。这个导演肯定不熟悉草原,草原上的百灵鸟们都是在草根下做窝的。我放牛的时候,经常会在草根下发现它们的爱巢。我想做个记号,然后在它们的巢上放上套子,捉住他们。当地人告诉我,那样的话,这个巢的主人就再也不会回这个家了。
百灵鸟的学名叫“云雀”。我想,百灵鸟的名字大概是城里人给它们起的。因为它们会模仿许多鸟的叫声,甚至会学猫叫。而且这也正是导致它们不幸的原因。初夏的时候,一些人走进草原,捕捉还没有长满羽毛的幼鸟。说来很残酷:一个巢中,常常有四五只雏鸟。人们只留下一只雄性的,其余的便都淘汰掉了。
回忆起当年草原上的放牧生活,更加意识到百灵鸟的可爱。它们是天地间会飞的精灵,是草原上的天籁。试想,如果没有了它们,草原上的春天将是多么寂寞!如今百灵鸟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许人们再捕捉它了。百灵鸟,可以自由地放情歌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