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2 21:09
《阿瑟·克拉克传:童年永不终结》 【美】尼尔·麦卡利尔 著 张旭 王梓涵 译 新星出版社
在1938年的伦敦,一小群年轻人把格雷旅馆路88号公寓定为“英国星际协会”的新总部,他们成天高谈阔论着如何建造宇宙飞船、送人登上月球,甚至开始设计“太空测速计”和可以在飞船上观测地球的“定天镜”。英国政府对这个民间机构不屑一顾,左邻右舍把他们视为怪胎,倒是偶尔引来纳粹间谍,走进门东翻西看。有一位绰号“自我”的协会成员,就住在88号公寓顶楼。他身材高大瘦削,棕金色的头发“像钢丝刷一样支棱着”,戴牛角框眼镜,说话急切焦躁,带点乡村口音,经常为自己讲的笑话爆发出大笑。在协会印刷的宣传手册上,他这样写道:
“眺望那浩瀚无垠里的太阳和盘旋的行星,眺望那满是无尽的秘密与可能的世界,你能相信人类将终日蜗居在这渺小的地球——爬行在这颗附着一层空气薄膜的潮湿鹅卵石表面吗?还是说,你相信人类的命运属于群星,总有一天,我们的后代能在太空之海架设桥梁?”
这就是当时只有21岁的阿瑟·克拉克,后来他最为中国科幻读者熟知的身份是“科幻三巨头”之一——另两位是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罗伯特·海因莱因。二战爆发后克拉克服役于英国空军的雷达站,其间在约翰·坎贝尔主编的《惊异故事》上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因长篇科幻小说《童年的终结》(1953)备受关注,后来又和导演库布里克联合创作了《2001:太空漫游》(1968)的小说和电影剧本,使他的声望在全世界到达顶峰;此后他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直到2008年溘然长逝。
克拉克的授权传记《阿瑟·克拉克传:童年永不终结》,在今年终于与中文读者见面。通过书中详尽的资料和动情的笔触,我们得以窥见克拉克的创作如何发源于他永不安分的丰饶的一生:他是英国星际协会的第二任主席,通信卫星构想的提出者,终身鼓吹建造太空电梯,并且预言了载人登月、互联网、平板电脑乃至人工智能。他是“真正意义上活在未来的人”,对他来说,“现在只是一块便利的跳板”。
阅读克拉克的生命,本就是一件趣事。他曾与写下《纳尼亚传奇》的刘易斯和《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有过一段交往,但科幻与奇幻作家最终在技术与人类是何关系的问题上不欢而散。他在《2001:太空漫游》创作期间与库布里克整夜整夜地头脑风暴,在写到计算机发疯那一段时,甚至他本人也觉得非常害怕。他与另一位科幻天才阿西莫夫每次见面都要相互嘲讽、彼此挖苦,语调却充满愉快,闪烁智慧火花。而与严肃的海因莱因相会时,他们却在美国国家政策的问题上大吵了一架。克拉克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美丽的热带岛屿斯里兰卡,酷爱潜水,有一次甚至意外发掘了深埋洋底数百年的波斯宝藏。但他并非完全隐居,也会花上大把时间在世界各地旅行、演讲、出席电视节目,甚至在1969年现场播报了人类首次登月之旅。当他走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工作室,看着“阿波罗11号”乘着美丽的尾焰奔向月球时,泪水悄然流下。“我有二十年没哭过了。”
在这些创作历程和豪杰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克拉克继承和重铸了一种矢志宇宙的热烈精神,或者说对宇宙终极目的的宗教般的热忱:“我们生活在所有历史中独一无二的时代——人类作为单一星球公民存在的最后时光。”他以近千部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推动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到来。无数航天领域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声称受到克拉克启发,火箭之父冯·布劳恩用他的纪实作品《太空探索》说服肯尼迪总统启动登月计划,万维网创始人伯纳斯-李也从他的小说中找到思考问题的灵感。
时至今日,这种精神还在持续鼓舞着地表的人类文明向宇宙进发。不久前,一部记录中国航天员太空生活的纪录片《窗外是蓝星》在影院上映。看到中国空间站在深邃的宇宙中飘浮,我回想起《2001:太空漫游》中振奋人心的开场,想到88号公寓那群捣鼓“定天镜”的怪人。当纪录片的镜头拂过每一块大陆的轮廓,国家民族间的敌对纷争,似乎都在这自宇宙投出的一瞥中消隐无踪了。克拉克总是希望太空探索能成为不同国家间冰释前嫌、携手合作的契机;而如今,中国空间站也正准备迎接其他国家的航天员入驻交流。
中文传记里特别附上了八光分文化对《三体》作者刘慈欣的专访。1981年,十八岁的刘慈欣首次读到《2001:太空漫游》,那种“对宇宙的宏大神秘的深深的敬畏”让他刻骨铭心:“从此以后,夜晚的星空在我的眼中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了。”他捡起克拉克射出的精神之箭,拉满弓弦,重新射向宇宙深处。然而在刘慈欣之后,今日的中国科幻似乎不再关注时空广袤的宇宙,而更偏爱现实琐事和老套的近未来想象。这正是我们要在今日重温克拉克的原因,也正是科幻文学不同于其他文类的特性所在:永远不要丢掉探索未知世界、开拓崭新未来的勇气和雄心!
让我们用另一位科幻大师、克拉克的好友雷·布拉德伯里在传记序言中的话作为结尾:“我想起了埃及的神话,说当一个人在临死前乞求进入冥府,守门人会问:‘你此生可知道热忱?’阿瑟会怎样嘶吼着回答,需要我告诉各位吗?这轰鸣的号角声,定让冥界的殿门倒塌,天堂狼藉一片。”
布拉德伯里最后补充道:“我要是能亲耳听到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