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少点“标签梗”,也是给基层干部减负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杜梨

2025-11-03 19:44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基层干部出现了不少“标签梗”,什么“躺平式”“侧卧式”“叉腰式”“背手式”“冰箱式”“小油条”“城巴佬”等等,轮番登场的“新词”不时引发大量讨论和关注。

说起来,很多标签确实犀利,创意表达也很吸睛。比如,“冰箱式”干部指的是“不发声、不发热、不变质”的冰冷存在;“城巴佬”则是指干部满脑子“城市经验”、干农村工作水土不服……身为党员干部,理应有接受批评和监督的自觉,不妨对照这些标签照照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但话又说回来,以标签概括现象,纵然简明扼要,却也容易以偏概全。修辞上的创意一再翻新,大同小异的标签层出,逻辑上恐怕不够严谨,也可能遮蔽了复杂的具体情况。对于绝大多数踏实苦干的基层干部来说,这种“标签梗”听多了,心里多少不是个滋味。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政策的执行者、群众的服务员,大量基层干部面对的是“白加黑”的辛劳、“权小事多”的无奈、众口难调的困境,以及“考核如山”的压力。这些辛苦与付出,很多时候是无法被充分看到的。基层当然也存在一些干事浮于表面、缺少为民之心的人,但绝大多数的同志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对作风存在问题、德才不够配位者,当然要批评教育、及时处理。但对绝大多数基层干部还是要充分信任、支持关怀,特别是对想干事却没能把事情办好的情况,更应该深入分析、找到症结,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履职尽责。

舆论环境也是发展环境。在监督和批评之外,提升基层干部工作状态的关键,在于畅通体制机制上的梗阻,从根子上纠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比如,“躺平式”干部的背后,有没有“干不干一个样”甚至“多干多错”的问题?“跑步机式”干部的背后,有没有考评体系过分看重外在表现,而不问工作实效的问题?总而言之,发现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破解难点痛点,让基层干部干事有动力、创新少压力,一定更能从精神上鼓舞人。

标签可以用来提醒,但不可过多过滥。基层干部最需要的,还是减负赋能、撑腰兜底。完善考核机制,传递温暖信任,基层干部攻坚克难、服务群众的干劲一定会更足。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