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打通堵点让暖流顺畅流动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晁星

2025-11-03 20:29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北京供暖保障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多区明确将于11月7日启动供暖点火试运行,为11月15日正式供暖奠定基础。若出现极寒天气,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气温低于5℃,将根据气象部门会商结果启动提前供暖。

《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规定“北京每年采暖期为当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但落地中更讲求实事求是。这些年,着眼于广大市民舒适过冬的需求,北京逐渐摸索实行“看天供暖”——提前完成集中供热设备设施检修,密切关注气象情况,一旦气温连跌,则果断提前。如此一来,不管每年情况如何,大家心里都十分有底。

除了动态供暖,要让暖流顺畅流动,一大关键还在于打通需求端的堵点。从往年经验来看,每到供暖季,暖气不热、设备漏水、管道失修等问题也会密集出现。据报道,本市相关方面已提前开展“冬病夏治”,完成了隐患排查、结构堵漏、保温修复、管网改造等工作,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供暖在即,进一步畅通供暖诉求通道,对种种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也能减轻正式供暖之后的服务压力。

除此之外,“屋内供暖设备要不要提前清理”“不清理会不会影响供暖效果”等问题也常常困扰市民朋友。网上科普视频颇多,各种方法不一,常让人越看越糊涂。相关方面不妨给出一些专业的科普与指导。总之,暖气热不热,群众的感受最直观。不断增强用户意识、服务意识,多多问需于民,力求未雨绸缪,提升的是供暖效果,彰显的是民本情怀。

城市治理是个宏大课题,但体现于回应民需的每一处细节中。回看往年实践,北京在供暖方面几乎年年都有新“暖政”。比如,试点推行人工智能热网控制系统,实现按用户需求精准控温,告别“顶层开着窗、底层裹棉衣”的冷热不均;再如,在供暖季大力推广“管家式”“网格化”等微循环服务模式,运维人员坚守岗位、接诉即办……这些备受好评的举措都说明:推动服务精细化,我们的治理体系将更加完善,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将持续提升。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APP。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