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14:28
“文景之治”的智慧光华
璀璨再现
正在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
展出的“文景之治——
帝陵深处的盛世图景”特展上
253件来自
汉景帝阳陵、汉文帝霸陵的
珍贵文物
带观众穿越两千年时光
领略西汉盛世的文明成就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首次进京办展
“大美”“小美”尽显汉代审美
本次展览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建院以来首次进京办展,
也是该院规模最大的
一次对外巡展,
展出了阳陵出土的
15件国家一级文物、37件二级文物,
大多数文物是首次亮相。
开启京城首秀的“大美”“小美”
成了展厅里的“顶流”——
这两件塑衣式彩绘侍女俑,
是此次展出15件国家一级文物中的
“颜值担当”。
“大美”“小美”的得名,
源于二者体型的直观差异。
“大美”通高63厘米,
身宽25厘米;
“小美”通高53.2厘米,
身宽15厘米。
它们属于汉代典型的
塑衣式彩绘侍女俑,
是将人俑身体和衣服
整体一次模塑成型后再施彩,
无需额外装配
木质手臂或丝织衣物,
是汉代陶塑艺术中
兼具写实性与审美价值的精品。
这对“姐妹花”的服饰与妆容,
恰是汉代时尚的缩影。
透过这对陶俑,
我们得以窥见
汉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感受汉代审美。
“小美”面容清秀,眉如柳叶,
凤眼含情,嘴角微扬,温婉含蓄。
前额中分,脑后挽垂髻,
一缕发丝自然垂落,
平添几分灵动。
她身着三重右衽曲裾深衣,
腰束朱红带,裙摆自然垂落,
双手拢于身前,身姿修长,
神态恭谨,
典型汉代侍女形象跃然眼前。
“大美”则多了几分清丽端庄。
眉眼如秋水映月,朱唇轻点,
神情柔和。
同样梳垂髻,
却在深衣细节上更显讲究——
乳白色交领右衽深衣
里外叠三层,
袖口、领口、衣襟处皆绘
红、棕、蓝三色锦缘。
她脚踩翘头履、拱手而立,
既庄重又略带动态,
堪称汉代女性服饰与形体美的
艺术再现。
汉文帝霸陵出土文物京城首秀
纯金凤鸟揭开文明交流画卷
2021年度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汉文帝霸陵出土的文物
也是京城首秀。
来自薄太后南陵的
凤鸟纹龙首金花饰,
也是展览中备受关注的瑰宝。
薄太后南陵在
汉文帝霸陵以南约两公里处。
这件金饰由纯金打造而成,
整体外形宛如一朵
扁状柿蒂花,
花瓣舒展,中空玲珑。
表面浮雕龙首,龙嘴大张,
利齿毕现,尽显威严气势。
龙角向后延伸,其两侧各饰
一只灵动凤鸟,翩然欲飞。
在长安地区,
如此风格的金银器实属罕见,
其背后正是文景时期
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
交汇的生动印记。
这件金饰
以精湛工艺与独特风格,
揭开了文景时期
一段绚丽的文明交流画卷。
着衣式行走铠甲武士俑
丝麻衣物与皮质铠甲仅剩残迹
一尊着衣式行走铠甲武士俑
也是首次露脸。
这尊武士俑
以泥质灰陶烧制而成,
出土于汉景帝阳陵南区外藏坑。
科学检测表明,
陶俑表面残留有
纺织品与铠甲痕迹,
证实其身穿丝麻衣物,
外覆皮质铠甲。
现衣物与皮质铠甲均已朽坏,
仅在陶俑表面残留痕迹。
这尊陶俑不仅是
汉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更是西汉军事制度的实物见证。
西汉时期,
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
中央军又包括南军与北军,
驻守京城,拱卫京师。
阳陵考古中,
在南区发现了外藏坑。
随后,在景帝陵西北也发现了
形制相同的外藏坑。
随着发掘深入,陶俑渐次显露,
“他们”身披甲胄,手持兵器,
神情肃穆,队列严整,
俨然一支蓄势待发的汉家军团。
历史课本“同款”陶仓
仓体设计体现先进存粮技艺
展览中有一件
历史课本“同款”文物。
来自汉景帝阳陵的
出土文物——陶仓,
被收录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
《中国历史》中。
这件陶仓出土于
汉景帝阳陵的陪葬墓园,
整体呈房屋造型。
仓体屋顶为四阿式结构,
有屋脊,覆筒瓦与板瓦,
形制规整。
陶仓上宽下窄,底部内收,
下承高足,形态稳重。
屋檐下方开有两扇
可活动的长方形窗,
仓体中部则均匀分布着
一圈对称的通风圆孔。
陶仓结构设计巧妙,
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高台基、斜腹壁、
活动窗与通风孔的结合,
兼具防潮、通风、防虫等
多重功能,
有效保障了粮食储存的安全。
盛世之基,在于养息;
天下之和,源于仓廪。
汉初统治者知敛锋芒,
轻徭薄赋,与民生息,
才有了文景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的富足图景。
这件陶仓不仅造型独特,
更生动体现了
汉代先进的粮食储存技艺,
映射出当时民众的
生产智慧与生活经验,
也从侧面印证了
汉代社会的繁荣景象。
■展期:至2025年12月31日
■地点: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一层临时展厅
■票价: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