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15:03
办张电话卡,竟有诸多奇葩要求。据澎湃新闻报道,在江西等地通信营业厅办理电话卡,需要提供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或银行流水中的一项。营业厅解释称,这是应反诈工作要求。
办理电话卡需提交相应材料,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哪些材料必须提交,无犯罪证明有无必要、是否合规。按照现行规定,“无犯罪记录证明”,仅适用于“升学、服现役、就业”等法定情形,异地办理电话卡并不在此列。按照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个人办理电话卡只需出示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但目前多地办卡审核标准不同,且异地办卡无全国统一法规明确授权运营商。一边是有的地方办卡材料越要越多、门槛越来越高,另一边又给不出用户清晰、明确、可信服的依据。不由分说列出材料清单,侵害了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等合法权益,也违背反诈初衷,让“反诈”变相沦为层层加码的借口。
不可否认,电话卡在诈骗链条中充当关键角色。尤其是拿外地身份证办电话卡,的确存在流窜开卡、后期频繁销户等可能。作为通信运营商,在反诈工作中承担不小的风险防控责任。然而,对电话卡强化风险防控,并不意味着可以粗暴抬高办卡门槛。一些运营商营业厅动辄要求提交某些“证明”,看起来是为了堵住电诈漏洞,实则是以牺牲民众便利体验的形式,把反诈的责任压力转嫁给了用户。有的营业厅不仅借“反诈”之名加码,还要求预存500至1000元话费,更有借“反诈”创收的嫌疑。
打击诈骗和便利办卡服务,并不是对立的两面。监管部门应梳理各地运营商营业厅超出法律法规范围的“奇葩要求”,向社会公开办卡“材料清单”,强化基层员工培训,杜绝类似奇葩要求再现。在此基础上,持续强化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提升反诈工作的精准性。
“反诈”不是运营商层层加码的借口,更不能以反诈之名行添堵甚至创收之实。把握好安全与便利的平衡,打击诈骗力度与民生服务温度完全可以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