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的七大“红利”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陈文玲

2025-11-05 08:20 语音播报

学习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总结起来,“十五五”时期仍然有下面七大“红利”。

经济增长红利

1979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8.9%,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平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第1位。2024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135万亿元,以2019年为基值,5年复合增长率平均为6.0%。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全年预期5.0%左右。“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4.5%-5%区间,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市场红利

2024年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超过了48万亿元,物流总额360.6万亿元,外贸进出口突破43万亿元,数据交易大概是1600亿元,而且低碳市场也已经启动,这些市场规模加起来500万亿元,估计到2035年会翻一番,可能成为千万亿的大市场。

市场规模、市场形态、企业主体、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多种所有制并存,使得市场具有活力和巨大潜力。民营企业总数已经突破5500万户,登记注册的经营主体1.8亿户,包括个体经营。中国民营经济的“56789”——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还有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国国有企业是创造大国重器和国家重大项目的主战场,可以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发展。254家央企,总资产2024年超过90万亿元,利润超过2.6万亿元;在华外资企业123.9万家,贡献了近7%的就业、七分之一的税收、约三分之一的进出口、二分之一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纽带。

制造业红利

中国拥有强大的工业产能、高效的全球供应链协调能力以及不断提升的竞争力,能够在挑战面前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产值占全球30%以上,并且连续15年制造业产值占世界首位,相当于美、俄、日、英、法、瑞典、韩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工业国家制造业的总和。

强大的制造能力已经形成了一些优势,比如说工业机器人、芯片大产业。芯片2024年出口额达1.14万亿元,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日均量达到12亿片,全年超过4300亿片。还有一些企业开始向国外授权关键技术专利,比如长安存储向三星授权知识产权收费。另外,中国在建核电站的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位,关键是我们的核电站已经是第三代、第四代技术,实现了循环排放和零污染。

科技创新红利

科技创新正在实现从0到1的突破,如量子通信领跑、量子计算并跑;5G、6G具有全球领先优势;DeepSeek等一批大模型的部署;科技创新路径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算力底座等方面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在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覆盖了80个;2025年,数字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将达到60%以上。同时,在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结构上,中国组建了中央科技委员会,组建了新的科技部,强化了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中国从2006年开始连续制定了2个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每一个周期是15年,包括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优先主题、专业技术领域、基础科学、重大科学领域。另外,中国在诸多国之重器的项目中也实现了突破,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储能电池、探月工程、量子技术、超级风洞、航空发动机、航母技术、北斗导航、世界首个空间太阳能电力站地面验证系统、“中国天眼”、深海探测等。

中国研发投入到2024年已占GDP的2.68%,研发经费70%以上来自市场主体。比如华为近十年的研发投入已超过12000亿元,研发基地之一东莞松山湖有1.5万名研发人员,深圳本部研发基地有3-4万名研发人员,上海研发基地有4-5万名研发人员,在欧洲的研发基地有1.5万名研发人员。华为的研发投入2023年占营业额的25.1%,什么概念?企业营收近1/4用来研发。其他如小米、比亚迪等企业的研发投入也都非常大。过去我们羡慕美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多,如辉瑞研发投入占到营业额的17%,现在中国很多企业研发投入远远超过了他们。人力资本是中国研发力量非常重要的优势,2.4亿人受过高等教育,理科生占了40%,如果加上农科和医科,就占到50%以上。中国有大量的人才储备,特别是像北斗卫星、量子计算、天眼工程,包括航空航天,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这就是人才红利。

数字化基础设施红利

中国算力原来是短板,现在正在补短板,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算力体系、算力生态、算力底座。去年工信部等6个部门发布了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东数西算工程已建设8个国际算力枢纽,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5G实现了全领域深度覆盖,6G标准中国已经占全球的39.8%,美国占35%,日本占9.9%。中国数字经济已占到GDP的43%,今年将占到55%,贡献率将达到60%以上。同时,中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多、配套能力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算力底座赋能制造业,形成了很多类似新能源汽车智驾的新型业态,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

区域经济纵深发展红利

区域经济纵深发展红利包括国家的重大区域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包括各种特殊经济功能区,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包括若干大都市圈和城市群,2024年中国内地GDP总量超万亿的城市已经达到27个。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上海,GDP5.39万亿元。第二位北京4.71万亿元,深圳、重庆、广州分别超过3万亿元。再有,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已成为世界共建开放型经济新样板,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稳定之锚。东盟是世界第三大市场、第五大经济体,与中国互为近五年来最大贸易伙伴,形成了越来越稳固、紧密、顺畅的经贸关系。

制度与战略红利

中国创造性地推进制度型开放,实行了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2025年继续推进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我们看到,目前中国已对50多个国家实行了过境免签政策,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同时与中国全面互免签证的国家也有几十个。而且中国已经对43个最不发达国家实现了零关税。单边开放是破除一些相关国家对我们采取的所谓脱钩、遏制或者阻隔等手段的最好应对方式,发挥了中国在这样一个动荡世界中稳定器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

最新文章

编辑:丁梓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