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07:27
11月4日至5日,北京市曲剧团新创作品北京曲剧《城南旧事》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上演。
北京曲剧《城南旧事》改编自作家林海音经典同名小说,延续原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基调。围绕“成长与离别”的情感纽带,上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几段往事伴着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人间百态逐渐展开。“《城南旧事》是北京市曲剧团继《我这一辈子》后的又一部小剧场作品。”北京市曲剧团董事长戴兵介绍,在继承剧种“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风格”基础上,《城南旧事》贴合当代审美表达,用“以情带声”的表演实现艺术传承。
此前曾执导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的白爱莲在《城南旧事》中兼任编剧、导演,她运用意识流手法打破了传统戏剧结构。在舞台调度上,这一次,北京曲剧《城南旧事》借鉴了同名电影的散文式美学,通过英子的回忆视角自然切换场景,无场次的流动设计让胡同、荒园、学堂等场景如记忆碎片般铺展。创排过程中,白爱莲特别关注凸显“留白”的韵味,让演员弱化过强的戏剧冲突,以生活化的表演传递深沉情感。剧组同时邀请曲艺专家指导,确保京韵对白与曲牌唱腔的韵律契合,井窝子水流、驼队铃声等着意提炼的老北京意象则浸润了浓郁的烟火气。
《城南旧事》的表演突出北京曲剧“唱中带说、说中融唱”特质:唱腔以单弦曲牌为骨架,融合大鼓的铿锵与琴书的婉转。人物塑造上,“英子”以清亮通透的唱腔勾勒童真底色;“宋妈”身段沉稳质朴,唱段绵长醇厚,着重刻画女性的隐忍坚韧与细腻温情;“林父”的表演温润且富层次感。作曲顾静媛在传统曲牌、民国歌曲、民谣风格之间平衡统一,让剧中既有北京曲剧的本体特色,也有《送别》的经典旋律变奏和原创民谣式唱段。
针对小剧场紧凑的空间特点,舞美团队以一扇插在蓝色沙丘上的“门”作为舞台核心,它是记忆之门、生死之门,也是内心之门;蓝色沙丘是孩童嬉戏的场所,流沙也象征时间流逝;作为空间支点的各式旅行箱暗合人生如旅途的隐喻。老油灯、旧藤椅等物件带着时光印记,唤起观众对往日的追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