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12:13
10月25日,北京市第46届菊花展开幕当天,东四街道许多居民结伴而来。“您瞧,这几盆,都是我种的。”北海公园阐福寺院落里,韩增耀一脸自豪地介绍道。
顺着他的手望去,那几盆菊花姿态各异、色彩艳丽,有的花径达40厘米。“你们种的菊花竟然能在这儿参展,太厉害了!”听闻小巷居民种的花走进了皇家园林,游客们不由竖起大拇指。
从2019年起,北海菊展每年都特意留出一个展台给东四街道,让胡同居民种的菊花,与专业养菊大师的作品同台争艳。这背后,北海公园标本菊传统养殖技法第五代传承人刘宁功不可没。
今年42岁的刘宁,从小就对花花草草感兴趣,2005年入职北海公园园艺队菊花班。凭着一股钻研劲儿,5年后,她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出了花型大、花期早、抗性强的独本菊早花品种。像琼华金辉、琼华凤舞、太液春风、太液罩雪等北海自育品种,皆出自她手。
2013年,“北海公园标本菊传统养殖技法”获评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年,刘宁跟着她的师父刘展走到居民身边,教市民了解菊艺,开启非遗传播之路。
“菊花不是丧葬用品吗?在家种这个岂不是触霉头。”一次“非遗进社区”活动中,一位居民听完直摆手。
“菊花有吉祥长寿的含义,它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宋朝开始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宴,清代又成为宫廷花卉……”刘宁向居民普及菊花知识,给大家免费发放菊苗、土、肥、盆,上科普课,教一些家庭养菊方法。
2017年,刘宁正式成为北海公园标本菊传统养殖技法第五代传承人。跟她学培育菊花的居民越来越多。
“我在屋顶上种菊花也有些年头了,但有的年份能种好,有的年份种不好,也不知道咋回事。”东四街道的老花友韩增耀,此前一直苦于没有专业学习途径,养出的菊花总感觉“差点意思”。2019年,“非遗进社区”来到了东四街道,韩增耀特意抱着自己家的菊花来“问诊”。
“咱们种菊花,有几个关键词:冬存、春种、夏定、秋养。比如冬存阶段,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水分,为菊花越冬提供适宜环境。您这菊花土壤配比得不对,砂壤土含量太多了,它的含水量高,明年您可以换成松针土,浇完水的通透性更强,下雨也不会积水……”刘宁为韩增耀家的菊花“把脉”后,又分享了许多养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找出了问题根源,第二年,韩增耀家的菊花开得花大色艳。
看到胡同街坊的成功,其他人也有了兴趣。居民邹立明按照刘宁教的方法细心琢磨,冬天选芽扦插室内保养,春天搬出室外浇水施肥,夏天分栽定植,秋天填土养护预防病害。为此,他还专门布置了一个小花园,在家就能赏菊。
有一次授课结束后,一位阿姨跑来和刘宁交流,她想到一个小妙招,能在扦插的时候创造高湿度的小环境。“我白天都不在家,早上我给它喷完水,然后在泡沫箱里立了几根筷子,把蒸布弄湿搭在上面,这样水分可以持续蒸发。”事实证明,这样扦插的成活率极高。刘宁就把这一巧思向种花的居民推广。
居民们的养菊热情也给了刘宁不少鼓励,“居民亲自养护菊花,体会到培育过程的快乐,才能使菊花养殖技艺不断被弘扬传播,提升大家种菊、爱菊、护菊的意识。”
今年,北海菊展中首次设置了“菊花样板间”。“这些就是家庭养殖菊花的样板间。我们把小小的展台设计成书房、阳台、茶室、小院等居民家中就有的场景,大家来了可以学习如何布置、摆放,装扮家里。”刘宁自豪地介绍道。
每年菊花展前后,都是刘宁最忙的时候。确保北京市菊花展上的菊花处于最佳状态、挑选精品参加全国菊展……但只要有时间,刘宁都会跑到菊展现场,给游客们讲解。
“咱们看到的这个大个儿叫丈菊,秆子能达到1.7米以上,有的甚至可以长到3米。我们从1月份开始扦插,随着菊苗不断长大,至少需要换3次盆,还要随时清除每一个叶片上的侧芽和侧蕾,避免它疯长……”每次讲解,刘宁都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养花诀窍分享给大家。
十余年来,北海公园累计向9个区的居民发放菊苗近2万株。菊花爱好者越来越多,是刘宁最开心的,“更多的人喜爱菊花,参与进来,传统菊花文化才能传播得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