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教育集团成立
北京延庆 | 作者 任颖

2025-11-08 17:40 语音播报

城事

11月6日,延庆区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延庆“大思政课”品牌同步发布,这也标志着延庆区集团化办学与“大思政课”建设双翼齐飞,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新阶段。这是记者从当天举行的延庆区教育集团成立大会上了解到的。

教育集团的成立旨在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让城乡孩子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在区第一中学老师平国志的日程表上,除了本校的高中课程,还有集团内初中学校听课指导、参与教研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安排。“过去各学段各自为政,现在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平国志说。根据《延庆区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延庆区将构建起资源共享、学生共育、场景共用的“四纵十三横”集团办学新格局。

这一创新体系以4所优质高中为总校,纵向贯通幼小初高各学段,打破原有的学段壁垒。与此同时,横向保留13个同段教育集团,强化相同学段学校间的协作交流,形成纵横交织、优势互补的办学网络。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有学上’,更要‘上好学’。”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受益学生达数万名。

为了保障同等的教学质量,各教育集团建立了统一的教研体系和质量监控机制。每月一次的集团大教研活动中,不同学段的教师共同研讨教学衔接问题,开发贯通培养课程。这种深度协作,让教育从“分段流水线”真正转变为“全程育人”的有机整体。

集团化办学,使各集团校实现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平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彻底打破校际壁垒。而“共享教师”计划则让优秀教师走出单一校园,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我刚在山区学校完成为期一个月的流动教学,那里孩子们对优质课程的渴望让我更加觉得责任重大。”区第二小学的一位区级骨干教师王润婷表示。教育集团成立后,集团内的教师流动将成为常态化机制,不仅促进了教育均衡,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历。

而作为教育“双轮驱动”改革的又一轮,大思政课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突出实践育人,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基地、走向社会,增强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妫水河畔,区第四中学的学生们正在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思政课。他们测量水质、识别生物,聆听老师讲述妫河流域的生态变迁。“亲手检测到水质达到一类标准时,孩子们特别自豪,这种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感染力。”带队教师程成深有感触地说。

这正是延庆“生态思政·延育未来”品牌的生动实践。该品牌深度挖掘本土资源优势,构建了以“一图八册”为核心载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其中,《北京市延庆区大思政资源地图》整合了全区18个乡镇街道的教育资源,成为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导航图”;而八大主题手册则覆盖生态、红色、家国等多个领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思政课不能只在教室里讲,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区十一中学的张莹老师表示,自从学校采用《平北以北的红色传承》研学手册后,学生们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明显深化,“站在平北抗日纪念馆里,革命先辈的故事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心里。”

除此之外,延庆区充分利用区域低空经济优势,构建了“大学引领—高中研发—初中实践—小学认知”的纵向培养链条。小学生通过无人机建立空间认知,初中生学习基础编程,高中生则参与实际应用研发,形成循序渐进的科学教育体系。未来,还将推动无人机课程与延庆的三张“金名片”深度融合,开发更多结合实际应用的课程模块,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漫步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区第二小学的学生们正在用平板电脑记录长城建筑特色。他们的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围墙,而是延伸至家乡的每一处山水、每一段历史。从长城的雄关漫道到妫水的碧波荡漾,从无人机的科技课堂到生态监测的实践体验,延庆教育正在静悄悄地完成一场深刻变革。

“我们将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与大思政课‘双轮驱动’改革,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个孩子,为首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延庆力量。”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张树清说。在这幅徐徐铺展的教育新图景中,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每一所学校都在书写特色发展的生动故事。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