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硬件消费开始“升维战”:从拼内容到拼AI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10 15:24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今年“双十一”,电商平台的趋势榜单悄然生变——在近年来日趋火热的AI消费中,教育智能硬件不再仅作为传统教育品类出现,而是作为AI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AI趋势赛道中不可忽视的新势力。以京东平台为例,AI学习机已被迁移至“数码”版块,并位居“超级趋势”类目首位,与AI手机、AI眼镜等产品并列展示。

这背后不只是购物节的品类扩充,也是一个强烈的市场信号:AI赋能下的教育消费,正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在这场由技术驱动的“教育消费升级”浪潮中,学而思学习机等头部品牌表现抢眼。其背后的逻辑在于,行业正经历一场从“拼内容”到“拼AI”的转型。随着优质教育内容的获取日趋便捷,如何让孩子高效、个性化地吸收内容成为新问题。而能够实时互动、精准引导、具备情绪价值的“AI老师”,正试图给出答案。

消费市场开始为“效果”付费

“京东11.11惊喜开放日”活动披露的消费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中午12时,平台上家电、手机、数码、电脑等带电品类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0%。具体来看,以AI硬件、智能机器人、3D打印机为代表的趋势品类增长显著,AI平板增长200%,AI手机、AI学习机增长100%。

对于消费数据的增长,行业内更倾向于归因为AI驱动的教育革命正在重新定义“学习”的形态,推动教育产品从“卖功能”走向“卖效果”。家长的关注点也因此发生了转变:从过去优质的、稀缺的课程内容资源付费,转向偏好为明确的学习效果买单,从“学习机里有多少独家课”,升级为“AI如何帮助我的孩子更高效地学习”。

“当前,学习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内容,家长更倾向‘好内容+好屏幕’。但是当下竞争的核心已转向AI。”学而思学习机学习系统负责人李通道出了这一趋势,除优质内容竞争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则是:如何让孩子高效地吸收这些内容。而“AI老师”所要解决的,正是孩子学习的“路径规划”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学不会怎么办。家长愿意买单的,正是这种能替代部分辅导功能、提供专业引导的“个性化服务”。

这一转变,源于对学习效果的真实诉求。好未来公布2026财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6-8月,所有学习设备用户的平均每周活跃率约为80%,每台活跃设备的平均每日使用时长超过一小时。“AI学习机正在成为孩子高粘性、高留存的日常学习工具。”李通表示。

在业内看来,家长的转变和学生的反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而思构建的差异化优势。2025年5月,学而思推出P、S、T 三大系列学习机。在“好AI”层面,学而思依托自研九章大模型与DeepSeek形成双核大模型,实现了智能学习系统升级;在“好内容”层面,学习机上市至今已新增400万分钟精品课程、85万套真题。此外,学而思还创新地打造“小思AI 1对1超级教育智能体V3.0”,实现多模态数据交互、AI作业批改等多元功能,能记录学习数据,基于行为模型生成个性化规划,同时可感知学生状态并给予适配回应,配合多模输入交互,构建智能学习场景。

“‘小思AI 1对1’是行业领先的软硬一体超拟人交互的‘AI老师’,也是行业首款做到纸屏互动分步骤批改加讲解的学习机。”学而思学习机小思产品部负责人伊丽君表示。

从“解题工具”到“启思导师”

既然学习机已经有了多模块交互的功能,那么AI能在多大程度上模拟并承担真人老师的教学职能?李通认为,理想的情况是让“AI老师”成为孩子书桌旁边的辅导老师。“我们希望未来可以让家长以‘托管’的形式将孩子交给‘AI老师’,放心地让孩子和‘AI老师’互动一段时间。”

这意味着AI需逐步拆解并承担真人教师的工作逻辑。好未来CTO(首席技术官)田密将这个过程类比成自动驾驶技术进化路径。

“自动驾驶的L1到L5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概念,是从驾驶辅助一步步进阶到部分自动驾驶、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最终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路径。”田密认为,“‘AI老师也可分为五个阶段,L1是老师的辅助,帮助老师完成简单工作;L2是老师的助手,承担帮助老师做批改、做讲题、做推荐等重点工作;L3更强调在新场景下把多个能力组合成闭环,进入类似全能老师的阶段;L4则实现跨场景高度自主,L5将成为完全体的‘AI老师’。”

在田密看来,学而思的“AI老师”已经一个脚迈入了“L3”阶段——在题目讲解场景实现了“多模态交互+个性化引导”,把引导、批改以及自适应讲解串联成闭环。

这一跃迁的实现依赖于“软硬一体”深度融合所构筑的技术壁垒。伊丽君称,纯粹的软件应用难以精准捕捉孩子自然的纸面书写和学习轨迹。而学而思学习机通过专属硬件的高性能摄像头,实现了“纸屏互动”这一核心场景。孩子在纸面作答,AI能同步识别笔迹,理解解题思路,从而进行分步批改和实时引导,并获得孩子的学情画像,从而推荐个性化的题目。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持续犯错,初期 AI会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尽量引导孩子回答。但如果次数过多,AI会再次调整策略,保障教学流程能够顺利走完。“学生的‘错误’数据并非负面信息,而是极具价值的学习过程性证据。这些数据信号可以被用作动态反馈,为 AI 实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同时也能被提炼和沉淀,作为后续进行认知诊断、实现精准干预的基础。”伊丽君表示。

更进一步的是,学而思的“小思AI老师”整合了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乃至初阶的情感计算,试图变得“耳聪目明、能说会道”。孩子可以指着屏幕上的内容发问,可以在解题时被感知到情绪波动并获得鼓励。这种拟人化的交互体正试图让机器向“学伴”靠拢,逐渐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学习托管”。

“AI老师”的下一站在何方

尽管演进路径已经清晰,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之路依然漫长。李通坦言,“AI老师”迈向L4乃至L5级别,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服务能力的持续拓展、个性化程度的精准深化,以及人机交互的拟真升华。这要求AI不仅能解题,更要能诊断思维模式;不仅能规划练习,更要能规划升学路径。

面向未来,随着“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成熟,学而思更是希望“AI老师”不再局限于屏幕之内。学而思研发团队透露,未来目标在于打通“在家、在校、在机构”的学习数据孤岛,形成完整的个体学力图谱,让“AI老师”不再仅停留在书桌前,而是成为联结家庭、课堂与课外学习的桥梁。

当然,在好未来方面看来,AI可以在学习模式、教育内容和师生交流互动上趋近于真人老师,但其并不会替代真人老师。因为教育的本质,并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是情感互动和价值观导向。

而在业内的视角中,AI驱动的教育转型的影响已经超越一时的消费热度。无论是作为工具还是作为老师,AI最终的价值都将是以科技力量放大教育者能量,让因材施教的千年理想在更大范围内照进现实。这或许正是AI赋能教育所能实现的、更具温度的未来图景。

校检:李晨 陈沙


编辑:李濛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