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17:31
运河文化进高校传承发展谱新篇——通州区关工委大讲堂走进北京物资学院
作为流淌千年的“国家经济动脉”,大运河(通州段)既承载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底蕴,更与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立校、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深度呼应——从古代漕运的物资转运到现代物流的文化融合,运河的“沟通”基因与学校的“流通”学科底色天然契合。11月5日下午,通州区关工委大讲堂走进物资学院——经济学院,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区关工委副主任王立生以“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题,为经济学院学生带来一场兼具历史厚度与专业关联的专题讲座。
北京物资学院作为驻通高校,始终以弘扬运河文化为使命。成立大运河研究院;牵头成立“运河思政”联合体;2017年,创编运河题材舞剧《运》,引起热烈反响;
202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舞剧《运》沿运河城市成功巡演;
2025年10月13日,舞剧《运》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天涯共此时”品牌活动项目,首度走出国门,在埃及开罗歌剧院隆重上演,开启中国大运河与埃及苏伊士运河两大古老水系的文明对话,实现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
讲座中,王立生副主任以时间为轴、以功能为纲,从四大维度展开阐释。在“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与主要功能”板块,他以邗沟开凿的“运河雏形”为起点,沿着隋唐贯通、元代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直抵大都的历史脉络,生动还原了大运河从区域运河到国家动脉的演变历程。“明代漕船年运量最高达642万石,相当于北京半年粮食消费量”,一组详实数据不仅凸显了运河作为“物资流通生命线”的重要地位,更让以物流、经济为专业方向的学生们倍感亲切,找到了古代漕运与现代流通的专业共鸣。
在“世界运河及城市”篇章,王立生副主任以宏阔视野将大运河置于全球版图中对比分析,通过珍贵史料与生动影像,展现了大运河串联五大水系、沟通南北文明的独特优势,凸显其作为“人类文明共同财富”的世界价值。而在“家乡的运河——大运河通州段”内容中,他以通州本土文化地标为切入点,讲述运河如何塑造城市格局、滋养市民生活,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这条“母亲河”与副中心发展的紧密关联。
面向新时代,“通州全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板块更具现实意义。王立生副主任结合规划纲要,详细解读了运河保护与发展的“通州方案”:通过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推进生态空间修复、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深挖文化内涵,不断拓展“大运河文化+”系列品牌。这一发展路径,为经济学院学生将专业所长与地方建设相结合提供了清晰指引。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数据详实,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大家纷纷表示,这场“运河之旅”不仅让自己读懂了运河“沟通、包容、开放”的文化内核,更从古代漕运的物资流通智慧中,看到了现代物流与经济学科的历史溯源。“原来我们所学的物流专业,在千年运河中早有雏形”“运河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路径,让我的专业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现场不时响起阵阵热议。
最后,经济学院朱群芳教授进行课堂小结:立生主任的讲座以史为纲、以用为要,既生动勾勒了大运河的千年脉络,更精准点出了其“物流动脉+文化载体”的双重属性。古代漕运的物资流通奇迹,恰是经济学院学生最易共情的专业溯源;而“世界运河对比”的视野与“通州段文化深耕”的情怀,更让大家明晰了“大运河文化+物流”“大运河文化+经济”的融合发展新可能。朱群芳教授期待学生们以此次讲座为契机,将专业所长融入副中心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千年运河的物流基因、文化魅力在校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