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07:53
今年,国内多地从今秋起试行中小学“春秋假”。最近,有许多中小学生已经踏上度假的旅途。浙江省11个设区市也发布了关于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相关文件,开启了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先河。这一消息在社交媒体引起广泛热议,有省内网友表示,“学生能借此喘口气,挺好的”,也有省外网友表示,“希望能同步推进”。
有别于传统寒暑假,“春秋假”是指在每年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为中小学生设立的短假期。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走出校园,错峰开展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或是亲近自然愉悦身心等。
浙江孩子的秋假来了,11日晚,已经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出发 图源:“潮新闻”微信公众号
其实“春秋假”的历史由来已久。据报道,早在20世纪,农村中小学就有“农忙假”,目的是让孩子能在春耕秋收时节帮家里“搭把手”。2004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推行中小学“春秋假”,为各地“打了个样儿”。二十余年的探索,杭州的做法收获了家长、孩子的广泛好评,也为“春秋假”制度的推广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可见,这一假期形式的延续与升级并非偶然。那么,为什么在寒暑假之外,还需要“春秋假”?
从教育角度来说,“春秋假”被视作对“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一次回归与升级。长期高强度的课堂学习容易让学生陷入“书本困境”,制约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春秋假”的到来,让学生得以暂别题海,将广阔天地变成“行走的课堂”。
比如,通过研学旅行在博物馆感受历史脉动,通过农耕体验领悟“汗滴禾下土”的真谛。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假期期间非遗址类博物馆向学生群体免费敞开大门,文旅部门同步上新“学生专属折扣套餐”和定制研学路线。丰富的研学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们持续紧绷的“学习神经”得以放松。在“春秋假”中,教育不再是单一的“应试”导向,而是更好回归“育人”的本质。
从出行角度来说,长期以来,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是出行与陪伴的“高峰期”,然而集中释放的出行需求往往导致景区“超载”,原本精心准备的温馨旅途在“人从众”的拥挤中被消磨得所剩无几。“春秋假”的错峰属性正好将亲子旅行从“摩肩接踵”拉回“从容舒适”。有家长表示,“计划带孩子去外地研学,既增长见识又增进亲子关系”。
从文旅角度来说,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春秋两季本是旅游市场的传统淡季,“春秋假”的设置有利于带动乡村游、周边游等消费需求,盘活目的地的酒店、交通等资源,减少“旺季挤爆、淡季闲置”的浪费。
图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尽管“春秋假”经多地试点积累了不少成熟经验,也赢得了学生、家长及教育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其回归教育本质、满足家庭需求等价值已得到普遍认可,但在从政策纸面走向具体落地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破解。
比如,“神兽出笼”,谁来看管?对于一些双职工家庭而言,突如其来的几天短假,带来的不是亲子共游的期待,而是“家长请不出假,又不能把孩子单独留在家”的现实焦虑。无奈之下,“春秋假”只能切换成“补习黄金周”。又如,一些老师担心本就紧张的教学进度因额外的假期变得更加紧张。尤其是毕业年级,直面升学考试的严峻压力,每一天都很珍贵。此外,城乡资源“冷热不均”的现实也可能使“春秋假”的教育成效打了折扣。
“春秋假”并非简单的“停课”“放假”,而是试图让孩子换一种方式成长,将学习从封闭的教室引向广阔的社会与自然。然而,要让这一美好初衷平稳落地,避免陷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泥潭,还有一些路要走。如何确保“春秋假”不止于“放得下”,更能“接得住”“过得好”?笔者有三点思考。
11月12日,湖州市德清县,一群趁着秋假走出课堂的中小学生来到象月湖度假谷开展研学活动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看世界也是成长的必修课。在学习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不少家长对孩子都有“假期玩心未收,难以跟上学习进度”的顾虑。事实上,实践中培养的能力同样是成长的“必修学分”。为此,家长要跳出“补习才是正事”的认知窠臼,将目光从分数排名转向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学校也要摒弃“赶教学进度”的焦虑,敢于把课堂设在自然与社会中。一段有意义的“春秋假”,不是学习的“中断”,而是“延续”与“升华”。
打好“配合仗”,不唱独角戏。“春秋假”的有效落地,不能光凭学校的一纸通知,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起打好“配合仗”。杭州经验的成功就离不开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托底”,今年杭州还推出科技、运动等各种主题的免费托管班以缓解“无人带娃”的困境。各地不妨也因地制宜推出合适的托管服务。此外,相关部门也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落实弹性休假、带薪休假等制度,用人单位不能动辄以“影响工作”为由拒绝合理休假申请。
要下好不同的“两盘棋”。面对城乡资源禀赋的客观差异,“春秋假”的配套措施也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可以在城市重点整合现有优质资源,推动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开发适合“春秋假”的主题活动。而在乡村,则可以发掘与转化本土优势,将绿水青山、农耕文化变成生动的教材,开发接地气的乡土研学项目。像湖北恩施,一些学校便组织学生去田间地头,近距离观察植物生长脉络,并完成自然笔记。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引导公共文化资源“下沉”,向基层和乡村倾斜,多让一些科普展览、非遗手作课等走进乡村学校。
“春秋假”,不是一场简单的“假期扩容”,而是打开了学生成长的另一扇窗口。期待这段短而精的时光,既能让学生收获“诗与远方”,更能为教育提质、社会增效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