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见证时代,光影诠释法治。第十二届“金法槌奖”微电影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已经开启,本次活动中,北京法院共有2部微电影、7部微视频入围。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出品的微视频《你的真相被“剪”过吗?》。
该视频针对当前网络中的“恶意剪辑”乱象进行生动剖析,并深度普法,经 “京法网事” 公众号首发后迅速传播,获北京广播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报道,“网信北京” 等政务号转载,还登上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搜榜前十。

接下来,我们一起重温这部热播微视频……
“这男的怎么这么大男子主义?”
“这女的好拜金啊,无语……”
“家人们,谈什么恋爱,独自美丽”
当你看到下面这段街头采访
会不会也暴怒如此?

然而,真相从不活在碎片化的剪辑里,而在理性的思考与求证中。每一次清醒的指尖“停驻”,都是对网络清朗的一份守护。
网络时代,信息纷繁复杂,那些看似“真相了”的网络视频,真的可信吗?
一段被恶意剪辑的视频,不仅可能引发一场无端的网络暴力,甚至还会触犯法律。
一次普通的情侣街采,硬生生被剪辑成了“奇葩言论合集”。
男生剪成了“大男子主义”
女生变成了“拜金女”,导致评论区直接炸锅!

受访者形象被贬损,社会共识被撕裂,法律底线被突破……这些都是“剪刀手”的恶意剪辑!
恶意剪辑手法揭秘
✂️ 移花接木:篡改时间线或拼接不同时空内容,颠倒事件顺序、虚构事件因果来制造矛盾。
✂️ 断章取义:删除完整语境,只保留半句话,导致原意被扭曲。
✂️ 恶意配文:取消原声,用字幕曲解原意。
✂️ 音画渲染:搭配惊悚音效、滤镜,给正常画面赋予负面基调,或放大受访者某个微表情,引导观众联想负面形象。
✂️ 深度伪造:借助AI换脸、声音克隆等深度伪造技术篡改原视频内容。
谣言视频制传者都需担责

作品以街头采访的恶意剪辑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揭示 “移花接木”“断章取义” 等常见手法,剖析其对个人形象的贬损、对社会共识的撕裂及对法律底线的突破等危害,并展示多种恶意剪辑制作的视频种类,比如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一旦广泛传播,甚至可能引发群体性恐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作品结合民法典、刑法等法律条文,阐释恶意剪辑的违法性与法律后果,并给出 “查来源、看细节” 等实用鉴谣指南,引导公众理性辨信息。同时提醒大家,在转发评论前同样需要多一份审慎,无论是剪辑制作还是转发传播都有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作品利用创新的普法形式,将法律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展现了法院对网络乱象的关注与治理决心,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积极贡献司法力量。
点击查看视频
指导: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供稿:北京四中院
策划:邹慧 刘津宁 王远哲
视频制作:李金宇
编辑:李金宇 刘宇航
审核: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