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视频让这家工厂清空了库存!非遗技艺“触网”,北京宫灯破圈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孟雅檀

2025-11-13 12:05 语音播报


身穿简朴的工装,一聊起宫灯就眉飞色舞、如数家珍,言谈中更是带着北京人特有的幽默和松弛……近日,北京市美术红灯厂职工郭燕青在社交媒体走红,该厂生产的宫灯也破圈爆火,库存的小型宫灯甚至卖断了货。专家表示,宫灯既能装饰房屋、点缀环境,又兼具收藏价值和文化意蕴。这次通过多渠道赋能传播,“点亮”了宫灯更深层的价值。

红灯厂里的大宫灯

传承百年的非遗技艺

“这么说吧,我们做的灯放在那儿,保您几十年都坏不了。”一走进美术红灯厂,正听到郭燕青在向顾客介绍宫灯。库房的屋顶上悬挂着六方双层灯、五方灯、半壁灯等各式宫灯样品,大的直径近两米,小的也有一米多。每一盏宫灯,都由木构框架、玻璃灯画和丝织穗子组成,看上去是那么精致、漂亮。让人意外的是,如此精致的宫灯价格并不贵,小的才卖200元一盏。

“宫灯过去是皇家专用,后来才流入民间,这手艺已经传承上百年了。”今年63岁的郭燕青对厂史如数家珍。他说,北京市美术红灯厂的前身,是始创于1806年的老字号文盛斋。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文盛斋制作的北京宫灯就拿到了两块金牌、两张奖状,产品蜚声海外。1956年红灯厂经过改制合并,主营宫灯、灯笼、灯彩等工艺品,一直延续到今天。“北京宫灯是集木工制作、雕刻技巧、色彩纹饰、图案绘制为一体的纯手工技艺。你别看它不怎么起眼,但做一盏宫灯需要好多道工序,并不简单。”郭燕青的话语里透着骄傲。

郭燕青拿起一盏六方双层宫灯:“六方双层宫灯的骨架一般用红木、色木等木料制成,要经过锼、雕、刻、镂、烫等工艺才能完成。比如基础的‘锼活儿’,就是用纯手工的方式,去掏制宫灯龙头和架子上的镂空部分,可要想做得精致、顺滑、漂亮,没老师傅传授技巧,自己不下功夫苦练,根本不行。”

六方双层宫灯

郭燕青用手指着宫灯的上下两层说:“这盏灯上层宽扁,下层瘦长,灯架与灯扇之间没有一根钉子,都是用榫卯连接。而且每一层有六个对称的扇面,各镶一块长方形磨砂玻璃画屏,屏上都是手绘的图案,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大主题,赶明儿您不喜欢了,随时都能拆卸和更换。”

郭燕青又把宫灯往上提了提,亮出了宫灯的底部:“最后,宫灯的底部还要挂上流苏穗子,里边放上灯泡,连好电线才算制作完成。”郭燕青说,这套程序需要多人配合才能提高制作速度,平均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稍有不慎就会让木材报废,只能重新制作。

郭燕青在工作

让郭燕青念念不忘的,是当年红灯厂的宫灯生意曾十分红火,天安门城楼、钓鱼台国宾馆、北京饭店、恭王府等处的宫灯,都承载着一代代工人的技艺与自豪。因为精致美观、质优价廉,这些宫灯还曾出口到世界各地,给厂子带来大量订单和效益。即便是现在,不少戏楼、影视剧里的宫灯作品、道具,也都出自红灯厂。

红灯厂给恭王府制作的宫灯

一位匠人的执着坚守

“我们家三代都是手艺人,我爸爸就是做宫灯的。我19岁进厂,做宫灯40多年了。前两年已经退休了,现在又被返聘回来,说白了还是自己喜欢。”郭燕青说,鼎盛时期红灯厂有300多人,订单多得做不完。但随着时代变迁,生意渐渐冷淡。现在,厂里的职工一共只剩下5个人,真正负责宫灯制作的,只有他这个已经退休的“老家伙”。

红灯厂的宫灯如此精巧实惠,为何生意不好?郭燕青揭开了谜底:“原因其实也特简单,因为咱们这灯质量好啊,它不容易坏。普通人家买一两个回去,挂那儿好几年都不用换新的,再说买多了也没地儿搁啊。而且,大型宫灯使用场景有局限,一些博物馆、古建筑订购的量又太少。”

郭燕青说,他在厂里干了一辈子,对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儿都清楚,宫灯的销量让人发愁,更愁的是手艺的传承:“宫灯属于纯手工制作,对工匠的要求高,学起来、做起来需要耐得住寂寞,对人也是一种考验。”郭燕青也曾收过徒弟,徒弟们却都没有留下来。如今,作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燕青和很多厂里的老师傅仍在坚守着。

“情况就是这样儿,但咱北京爷们儿不能干等着,大家都在想办法。”郭燕青说,2008年北京宫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了宫灯人信心和鼓励。不少红灯厂的老人儿,这些年来也都在力所能及地做着宣传普及工作,让更多人去了解宫灯。厂子里的老师傅崇德旺,退休后发起成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公益组织,定期举办活动,传承宫灯技艺。郭燕青的师哥翟玉良,也经常带着宫灯走进中小学和社区,为大家讲解北京宫灯的历史和制作特点。他还曾在大学里开设短期培训班,传授宫灯制作技艺。

郭燕青在给小朋友讲解宫灯制作

“宫灯既可以用来照明,也寓意指路明灯。所以工匠在做灯的时候,总是把一些寓意美好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说宫灯上的木工雕刻属于非遗,其他的传统手艺如中国结、山水画、剪纸、刺绣等,都可以跟宫灯融合起来。”翟玉良告诉记者,宫灯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非常有看头。

郭燕青则始终坚守在工厂里,并积极拥抱时代的变化。有大学生希望拍摄非遗相关主题的视频作业,郭燕青总是愿意花时间和精力配合,耐心出镜讲解;社区里邀请他给小朋友讲宫灯文化,他也从不拒绝,而且从不照本宣科,每次都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多了解宫灯的传承。时代在发展,郭燕青感受到了短视频的巨大能量,觉得这种传播方式或许对宫灯文化的传播有助力作用,所以面对一些博主的拍摄需求,他分文不取,只想在镜头前多讲讲北京宫灯的特点和价值。

“我一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事。北京宫灯是个好东西,里边有文化。希望更多人能知道、了解北京宫灯,这是我的心愿。”郭燕青坚定地说。

点“亮”宫灯文化价值

“我们自己看的时候也特别感动,郭师傅说得很实在、很真诚。”前不久,短视频博主刘玉拍摄的视频带火了郭燕青和红灯厂。刘玉说,此前他并不知道郭燕青和北京美术红灯厂,是在参加北京国际非遗周的活动时,通过非遗发展共创营才了解到了宫灯技艺。来到红灯厂,他立刻就被这些精美绝伦的宫灯深深吸引,希望通过自己拍摄的视频,能让更多人了解、知道北京宫灯,感受宫灯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视频发出后,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这些宫灯也太好看了,必须买两盏。”“好有文化的感觉,太喜欢了!”面对热情的网友,刘玉让团队帮郭燕青建了微信群,为那些没法亲自到北京的“云灯友”分享信息、统计购买数量;负责为红灯厂投送快递的顺丰站点,也专门安排了一名小哥上门打包宫灯。这位小哥说,红灯厂以前一年也发不了几个快递,现在一天就有几十个。而另一边,郭燕青和同事们在工厂里也忙得脚不沾地,不少市民、游客刷到视频后,循着地址直接找了过来,有的一次就买了五盏宫灯。甚至有从广东到北京玩的游客,专门找到工厂,给自己和朋友购买了好几盏宫灯。

市民来购买宫灯

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了一位带着全家来红灯厂参观的市民。刚刚退休的邱民,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后来一直从事与建筑行业相关工作。“我带着家人和孩子一起过来参观,既是因为自己喜欢,也是为了让他们现场感受宫灯的魅力。”邱民认为,中国传统宫灯集造型美、色彩亮、图案佳等特点于一身,有单体、复式、集合式等多种形态,既有对称之美,整体配色也沉稳耐看。小巧玲珑的宫灯放在家里装饰,完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造价比现在很多所谓新中式灯便宜,质感却绝不逊色。“最近家里装修,正好买一盏带回去。”邱民笑着说。

“宫灯与老百姓的节庆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元宵灯会就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祥瑞吉庆的追求。一盏盏宫灯点亮了民俗画卷,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浪漫追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朱涛说,在中国古诗词中元宵节赏灯就是一个重要意象。北京宫廷和民间一直都有制作、观赏宫灯的传统,这些例证都体现了宫灯在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价值。

“大家喜欢、购买宫灯,纷纷成为‘自来水’,既是对宫灯本身工艺的认可,更是对宫灯文化内涵的认同。”朱涛认为,随着时代发展,宫灯作为照明灯具的属性已不再重要,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远超实用价值。“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今年春节期间北京举办了多场大型主题灯会,经济、社会效益都很好。北京宫灯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有很高的历史、审美、文化价值,相信它不会一直待在‘深宫’。”

网友晒出购买的宫灯

“现在小宫灯都已经卖完了,库存都消化了。大一点儿的宫灯快递不好寄,而且大家伙最好也到现场来看看再买。喜欢宫灯挺好,但也别冲动消费。”郭燕青在喜悦中保持着冷静,他说由于之前一直在消化库存,事先也没有任何经验和准备,这次红灯厂在网上火了之后,宫灯的销售、发货都比较匆忙。他和同事们真诚地感谢大家的帮助和支持,售出的宫灯他会负责免费终身质保。

社区达人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