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12:41
“哥哥,我终于找到你了……”今年10月10日,在海南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75岁的何子林来到哥哥何子昌的墓碑前献花。在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帮助下,这对分别多年的兄弟,终于“团圆”。
近3年,针对烈士信息残缺、烈属分布分散等难点,海南省创新推进为烈士寻亲工作,成功为36位烈士找到亲属。
多方联动助英雄“回家”
站在父亲蒙岛南的墓碑前,78岁的蒙绪国和83岁的蒙秀花回忆70多年的寻亲路,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哭得像个孩子。
蒙岛南牺牲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这些年,蒙家人一直在寻找。他们走访老战士,查阅档案,循着线索来到曾经的战场,却所获寥寥。
2023年春,为帮助在海南牺牲的烈士寻找亲人,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档案、公安、民政等部门,启动“祖国不会忘记·我为烈士寻亲”活动。寻亲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线索摸排、实地求证,详细整理出蒙岛南的生平,终于在一座深山中找到蒙岛南的烈士墓碑。

↑蒙绪国和蒙秀花在父亲墓碑前祭拜。
近几年,为破解烈士寻亲难题,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19个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200余个乡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各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统筹调度烈士寻亲工作;与档案、公安、民政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动态更新烈士信息库;运用多种方式寻找线索,集中汇总各级查询档案和走访调查中收集到的信息,推动烈士寻亲工作取得突破。
科技助力让寻亲如愿
近年来,海南省联合多家新媒体平台及公益组织,建立烈士寻亲数据库,整理出103位烈士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贯、部队番号等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地域寻亲信息精准推送,提升烈士寻亲的成功率。
今年4月,屯昌县横岭烈士陵园里,丁社峰手捧一个洁白的罐子,走到一座刻有“丁均国烈士”的墓碑前,俯下身用湿润的白布擦去墓碑上的灰尘。
1956年,丁社峰的大伯丁均国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年仅20余岁。
家乡的亲人只知丁均国牺牲在遥远的海南,却不知他具体安葬何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音容笑貌在亲人的记忆中也变得模糊。
今年,该厅工作人员将梳理到的烈士信息发送给合作平台,借助平台的流量优势和公益组织遍布全国的志愿者网络,寻亲信息被精准投放到洛阳后,很快就有了回复。
今年在海口举行的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暨烈士寻亲活动现场,他们还运用AI技术复原了丁均国烈士生前容貌。

↑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科技公司,运用AI技术复原了丁均国烈士生前容貌。
当那年轻、英武的面容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侄子丁社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以技术赋能寻亲工作,是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务实举措——将寻亲系列活动以图文、短视频、平台互动等多种融媒体形式呈现,制作“烈士寻亲热力图”,展示寻亲线索分布与进展,通过动态数据增强观众对寻亲行动的感知。
社会合力提升寻亲质效
2024年3月,一则来自海南的烈士寻亲信息,在北京日报记者孙延安的手机上弹出。这是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发布的103位长眠海南的烈士名单,其中一位名叫侯岩芳的北京籍战士引起了他的注意。
孙延安立刻与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进一步核实侯岩芳的信息,但所获极少:1940年生,1962年牺牲,籍贯“海淀区老营房”。这个村落早在2002年就因城市建设被拆除。
为了找到这个消失的村落,孙延安多次联系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翻遍档案,终于在《海淀烈士英名录》中发现有一位侯岩芳烈士,和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提供的烈士信息吻合。

↑孙延安走访侯岩芳烈士的二哥侯岩明。
每个周末,孙延安都在档案室、社区间奔波。手机里存满寻亲信息,笔记本上写满进展。
“为烈士寻亲,就是和时间赛跑。”孙延安坦言,寻亲多年,虽然困难重重,但让他欣慰的是,和他一样的人越来越多——
三亚农家乐老板盛林辉利用某短视频平台为烈士劳卫国找到亲人;五指山市毛阳镇坡尖村村民王福秋30年如一日义务守护当地烈士墓;志愿者义江松在互联网上和多位志愿者帮助黄才弟找到亲人……
截至目前,海南省还有72位烈士在等待亲人,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寻亲工作仍在继续:全面梳理信息、建立完善数据库、跨区域协作、联动大数据平台、发动社会力量……“即便再难,我们也要帮助烈士回家。”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领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