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北漂”人的摄影日记 | 北京,真包容!
2025-11-13 13:0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之前一直听闻北京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但意识里总觉得“包容”俩字只是北京的城市宣传用语。近两年的“北漂”生活,让我在北京大街小巷中透过手机或相机镜头看到了一个又一个 “包容”瞬间,既真实又感人。事实让我信服:北京的“包容”,早已融入城市的呼吸与脉搏,早已渗进城市的砖瓦和晨昏,无声胜有声。

从东五环外驶往市区的早班列车上,身着工地工服、脚踩破旧胶鞋甚至布鞋的外来务工者,紧挨着熨帖西装和锃亮皮鞋或高级运动鞋。微摇的车厢中,汗味与香水味在拥挤中交织,呈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无人侧目,也无人挪移。

午间的列车车厢里,人们只是随着车厢的节奏轻轻晃动,外来务工者那只搁在水桶上的装着鼓鼓囊囊棉被的铺盖卷,安稳地靠在车厢的扶手栏杆边。

2025年5月26日,北京地铁6号线随拍(手机照片 作者摄)

空间有限,人心却宽。车厢空间被压缩到极限,乘车人内心的尺度却悄然舒展——夏天天气热,但北京人的心更热。粗糙的布料与精致的西裤短暂相触,两种不同人生轨迹的短暂交汇,是京城特有的最朴素平等。

冬天夏日,心照不宣的体谅。深夜疲惫的外卖骑手在等待外卖餐食间隙,伏在有暖气的餐厅空餐桌上短暂小憩。餐饮经理见此,悄悄暗示服务员不要惊动。没有抱怨,只有一份心照不宣的体谅。

2024年12月23日深夜,北京市朝阳区尚街时尚广场随拍(手机照片 作者摄)

外卖骑手们眼里,这一方让渡的桌面,是京城给赶路人的温柔驿站,也是京城人给予的温暖庇护和清凉关爱。

2025年3月15日,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穿行在春雪中的外卖骑手(手机照片 作者摄)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年每一天,街头巷尾,全城近二十万外卖骑手奔波的脚步,正是因着这份京城人的体恤,得以在城市的脉络里持续前行。

2025年7月18日,朝阳区合生汇,一位外国顾客与中国顾客一起等待店家“叫号用餐”(手机照片 作者摄)

风景区,外国游客举起相机主动为中外同伴拍下珍贵的合影。

2025年6月2日,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公园随拍(手机照片 作者摄)

商业街区。外国餐馆与中国本土餐馆做起了友好的邻居,北京市民或游客享用外国风味餐权当旅游。

2025年5月25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蓝色港湾,两位中国妈妈推着婴儿车从灯火辉煌墨西哥餐吧外走过(手机照片 作者摄)

喜欢街拍的外国摄影师与中国摄影师一起在街角蹲守,相机快门声常常为同一个镜头与同一座城市“对话”。

2025年7月5日,一位外国摄影师与几位中国摄影师一起在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太古里“扫街”(作者摄)

世界在北京变小了。

国人与外国人自然交融,北京浓缩了世界的缩影。

今天,北京的包容,由无数平凡个体用尊重、理解、接纳共同绘就了一种精神,它不张扬,却如空气般可感;它不炽烈,却恒久温润。

今天,北京的包容,已汇聚成了中国首都特别温暖文明的底色。

北京历史悠久,北京是超级大城市。中国城市的包容,请向北京看齐。


作者:

沈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