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16:19
去哪吃饭、吃什么,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不少居民吃饭地儿有了新选项。一批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正打破“围墙”对外开放。这些食堂不仅成了周边居民、上班族的“干饭宝地”,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打卡单位食堂”的热潮。
说起单位食堂,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体制内专属福利。由于单位食堂以往只对本单位人员开放,食堂菜品、环境等都会引发公众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近年来,多地单位食堂尝试向公众敞开大门。每到五一、国庆等假期,更有不少单位食堂开门迎客,缓解游客就餐压力,引发好评。北京部分单位食堂则将“临时餐点”变成“常设餐点”,有的单位食堂晚上化身周边居民的“共享厨房”,有的一周七天都大门敞开。用餐时段放宽,单位食堂离老百姓生活更近,进一步凸显便民性质。
北京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地处社区附近,周边人群就餐需求旺盛。上班族工作繁忙,没时间做饭,常常只能点外卖,总想吃点有锅气的现炒菜;社区居民有时懒得做饭,可外面不少餐厅价格贵不说,还重油重盐;不方便做饭的老年人,大都期待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吃上热乎饭。能有合适的吃饭地点,不只跟填饱肚子有关,更关乎居民的幸福感,是一项民生期待。
国家卫健委科研所餐饮中心,“30元自助吃到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302餐厅,兼具养老助餐功能;景山AI食堂,利用智能设备提升餐饮服务……单位食堂不仅价格低、食材优、干净卫生,还结合自身特性推出多种附加服务,回应了周边人群的就餐需求、拓展了用餐选择,便利了日常生活。当单位食堂化身“便民食堂”,一道道美食飘出的不仅是饭菜的香味,也是浓厚的民生味道;不仅有饭菜的温度,还有热腾腾的民生温度。机关单位与老百姓共享美味,何尝不是在打破公众对单位的严肃印象,让公共机构的透明感和亲民形象深入人心。
《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盘活闲置用地用房、向周边社区开放职工食堂等,实现共建共享。单位食堂在服务上主动向前一步,不仅便民,也能够提高食堂使用效率、减少浪费、降低运营压力、盘活闲置的资源,不失为智慧双赢之举。随着城市治理精细化,通过不同主体共建共享,让更多机关食堂在解决“一老一小”用餐需求等社会期盼上有所作为,是可以探索创新的方向。
当然,单位食堂开放也需要多维度的考量。比如,食堂是否开放应当依据单位性质和周边群众需求来决定。对适合开放的单位来说,就餐人群增加必然会出现多样需求,原有管理机制未必还能适用;食堂开放后,如何实现有序就餐,不影响本单位人员,也需要权衡兼顾;面对不同群体的不同口味,也许还要细化菜品口感,让居民拥有良好的就餐体验。
单位食堂开放,是一道民生大餐。食堂的大门既要合理地开,食堂的品质还得有效地升。期待更多单位食堂提供多样民生菜品,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