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楼突然变色,线缆凌乱却迟迟不改,小区旧改频现居民“说了不算”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淑玲

2025-11-14 08:34

北京民声
进入
民生调查
看更多
+ 订阅

11月5日,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了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户内管道改造的难题,只要“一户否决”,这趟立管所涉及的所有住户就都难以获得改造,报道引发了很多老楼居民的关注。

有居民反映,对于多数居民共同期盼的一些旧改项目,改造过程也充满了波折,有的设计方、施工方忽视民意,导致浪费人力、物力及改造资金,还引发矛盾争议,昌平区佳运园一区及东城区青年湖北里12号楼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接到反映后,记者立即前往这两个小区展开调查。

佳运园一区

居民意愿难采纳 楼外线缆乱如麻

北京市《关于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公众参与,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根据小区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编制实施方案。然而昌平区佳运园一区居民反映,老旧小区改造两年来,一直未解决小区线缆杂乱的问题。“我们已经投诉两年了,楼门贴的公告称2024年4月线缆入地,可至今线缆还是乱七八糟的,很不安全!”一位居民说。

凌乱的线缆缠绕在一起。

11月4日下午,记者在佳运园一区北门外看到,一团黑色线缆自道路对面一根线杆上横跨立军路上空,穿过一区门内一棵大树,从另一根线杆上分成几团黑色线团后,再拉向其他住宅楼。这些或粗或细的线缆缠绕在一起,或悬吊在半空中,或直接贴着墙体盘绕,有的线缆上面还裹着粉刷墙体时流下的黄色、灰色涂料,看上去混乱不堪。

该小区内共建有10栋住宅楼,每个单元门口都悬吊着团团线缆。记者随机走进8号楼1单元,在一至二层的楼梯拐角处看到一个线箱,只见白色、黄色、黑色的线缆缠在一起,垂到了地面上。在其他楼层的楼梯拐角处,记者也都看到数十根线缆随意捆扎、垂落地面的景象,用来捆扎线缆的甚至还有破布条。“很多居民家门前都拉着线缆,一不小心就能踢到,小孩子伸手也能摸到,太危险了。”对此,家中有孩子的居民尤其担心。

佳运园一区一个单元门内,线箱内线缆乱如麻。

令大家不解的是,该小区进行旧改已有两年,其间居民一直呼吁解决线缆凌乱的问题,可如今小区道路已新铺,上下水管也换了,楼体还加装了保温层,线缆却一直未得到规整。

为此,记者联系到佳运园社区,一位工作人员坦言,的确有不少居民在小区改造之初便提出了同时规整线缆的要求,社区也上报给了街道,“但我们做不了主。”

天通苑南街道一位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此前老旧小区改造专班对架空线入地项目进行了研判,但因小区线缆产权复杂,施工需协调相关运营商,“老旧小区改造时已预先埋好了线缆管道,我们也同线缆产权单位进行了多轮协商,目前已有解决方案。”该负责人说,因为有的线缆管道已有损坏,有居民不同意刨开路面进行维修,所以线缆入地工作需在尽量不破路的情况下进行,“线缆规整工作已从附近小区开始。”

青年湖北里12号楼

楼体突然变色 九成居民不同意

青年湖北里12号楼居民近日反映,该小区正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大家前些天突然发现12号楼北侧外立面被刷成了深红色,“大家三番五次要求施工方停工,但施工方坚持不停工,说活儿干了,钱也花了,改不了。”

12号楼地处一个独立的院落,住有144户居民,建成已20余年,今年夏天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因无法接受大楼被刷成深红色,今年10月21日,有居民在微信群中提议大家将意愿集中反映至社区,“原来的楼体是灰白色的,素雅清净又大方,大家看了20多年很顺眼,现在被刷成了深红色,显得土气又死板,没有我们楼的特色了。”这位居民的提议获得不少居民的支持,“楼体外立面颜色虽然是个人审美爱好的事儿,但也能体现小区的整体品质风格。”“我们小区周围的楼都以灰色、白色为主,咱们楼被刷成深红色,看上去与周围环境特别不和谐。”“先暂停外墙施工吧,不然会造成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楼体颜色对比明显。

11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小区北门,只见这栋18层高的大楼,3层以下围着绿网。绕行一圈,记者看到大楼整体呈灰色,但行至楼体北侧,可看到从上至下两列凸出的阳台被刷成了深红色,阳台下方还刷着黄边,非常醒目。

青年湖北里12号楼为何要变更楼体颜色?设计方一负责人称,该栋住宅楼在改造前便向居民进行过公示,“当时设计过两款颜色,一款是深红色,一款与楼体原色较为接近。之前开会时也通过视频放过效果图。”对此,不少居民并不认可。他们告诉记者,今年8月14日的确有居民参加过沟通会,施工方、社区、街道等相关方都在,但参会的居民很少,“会上就上下水改造、保温层厚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整个会上没人谈到楼体颜色,也没看到公示的效果图。”“当时会议室内是放了半小时视频,但没人注意到楼体颜色。”居民王先生说,有关小区旧改项目,实施改造的一方应逐条向居民解释清楚。

灰色楼体被刷成了深红色,青年湖北里12号楼居民不满意。

记者了解到,为充分表达意愿,几位热心居民曾应建设单位要求组织签名,在111户参与签名的居民中,109户同意恢复楼体原来颜色,“超过90%的居民要求恢复楼体原色。”王先生说。后来,施工方同社区等相关部门一道重新组织过签名,在所走访的105户居民中,89户选择恢复楼体原来的灰色,“看要求恢复楼体原色的数据这么高,他们就没走访完剩下的住户。根据相关规定,同意人数需超过‘双三分之二’,我们已经满足条件。”居民李女士说。

11月4日记者正在小区采访时,突然来了几名施工人员,他们将一摞色卡挂在脚手架下。色卡一共3组,每组两张,第一张写着“外墙”,第二张写着“阳台”。记者认真查看发现,除标明为“外墙”的色卡呈青色、阳台的色卡呈淡黄色之外,三组色卡的相似度很高,很难看出区别。现场多位居民一脸茫然:“挂在这里是让大家选吗?可是之前我们都签字要求恢复原色了啊?”

对此,施工方一负责人解释,他们只是将色卡张贴出来以供居民选择,具体是否已通知居民进行选择,其并不清楚。

11月11日,记者获悉,居民主动让步,同施工及设计方达成一致,选择了与楼体颜色相近的一款,“我们选的这款颜色与楼体本色虽有区别,但施工方说以前公示过这款颜色,所以大家也就确认了。”王先生说。

建议

尊重居民意愿不能走过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娄伟认为,想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核心就是要尽量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和决策。所谓利益相关者,即同老旧小区改造相关联的各方。老旧小区改造应尽量将问题前置,“尽可能在前期把各种问题摆出来,大家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

娄伟分析称,比如青年湖北里12号楼的墙体颜色问题,为达成一致,应确保公示真正发挥作用。“第一,要让居民知道有公示,公示不能简单在网上发一下,或仅仅在围栏外贴一张效果图,即使有居民看到也可能看不明白;第二,要通过宣传让居民充分了解公示内容;第三,要让居民充分讨论,从中发现居民关心的共性问题。提前发现,提前防范,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减少矛盾。”

娄伟认为老旧小区改造是政府与居民双向奔赴的过程,尊重居民意愿不能走过场。一旦前期规划设计没做好,后期施工时再改变就会非常困难,各种报批手续也得重来,因此居民意愿应前置到规划设计阶段,对于居民共同关注并合理的要求,规划设计方应经过充分论证和仔细研判,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支持。对于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的情况,也应耐心解释,获得居民的理解。“老旧小区改造的初衷,是为了让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居民是最终获益者。改造应该充分听取并尊重居民意见,这是居民的权利。而且老旧小区改造资金十分宝贵,若能提前与居民进行充分沟通,尊重大家的意愿,也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旧改这件好事办得更好。”

京报融媒工作室

编辑:成进羽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