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16:56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简称“北交所”)将迎来开市四周年。四年筑基,成绩斐然。从首批81家上市公司起步,北交所已稳步扩容到280余家。
精准包容的制度安排、共建共享的市场生态,北交所正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普惠金融之路,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过半上市公司是专精特新“小巨人”
小小的机器人能爬上灯杆,代替工作人员进行高空检测、维护,在显著降低人工攀爬安全风险的同时,还能提升运维效率——北交所上市公司云星宇研发的这款爬杆机器人,在技术层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爬行越障能力、状态监控与运动控制精度、设备续航时间、高温环境适应性均表现出色。
“这是我们募投项目的一项重要成果。”北京云星宇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说,公司2024年1月登陆北交所,实现北京市属国企在北交所“零的突破”。上市时,公司完成3.51亿元的直接融资,主要投向“桥隧结构健康数字化监测系统”与“智能交通检测维护机器人”等前沿项目研发,让企业获得了进行技术攻坚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资本支撑。
云星宇只是一个缩影。截至11月14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已达282家,总市值超9000亿元。登陆北交所,让这些中小企业有效解决了创新发展中的融资“瓶颈”难题。
“上市赋能‘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为企业提质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张新表示,依托上市平台的优势,企业不仅能获得即时的资源赋能,还拥有进行更大规模、更高能级资本运作的平台和信用基础,为布局新兴赛道、推动服务模式转型,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北交所上市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八成,民营企业占比接近九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一半。北京金长川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平安认为,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差异化市场定位凸显,已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投资价值获长期资本发现认可
“开市四年来,北交所最核心的成绩不是简单的数据增长,而是其普惠金融理念的制度化和市场生态的初步成型。”在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张可亮看来,北交所没有简单复制沪深交易所的模式,而是和新三板一起,走出一条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差异化道路。
四年前,北交所诞生之时,适逢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北交所落地之初就积极构建一套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安排。
精准包容的市场准入制度,让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未盈利企业实现上市发展。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监管,也更贴合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刘平安表示,从市场培育到企业上市,从上市审核到IPO发行,从信息披露到退市安排等各个环节,特色交易所的制度框架已基本成型,为北交所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资本市场要为企业融资服务,也要从投资端切实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截至目前,北交所市场合格投资者数量超950万户,包括公募、创投、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机构投资者加速进场。
尤其是今年,北交所二级市场行情强势,年初至今北证50指数累计涨幅已超45%。一些投资者表示,这是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逐渐发现和认可了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面向“十五五”,北交所如何高质量发展?在前不久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北交所平行论坛上,北交所董事长鲁颂宾表示,在完善功能方面,北交所将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力度。
一方面,要更好发挥北交所支持科技创新作用,持续提升上市审核制度的适应性和精准性,不断完善并购重组制度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核心科技领域聚集。另一方面,要夯实新三板规范培育功能,研究深化新三板改革,完善差异化制度安排,深入推进三四板制度型对接,着力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这与市场期盼不谋而合。张可亮认为,“十五五”期间,北交所的发展应从“打基础”迈向“提质升华”,核心是进一步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北交所的目标不是要求来上市的公司有多大、有多强,而是要通过体系化、系统化的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把它们培育成‘独角兽’。”他表示,这需要交易所、企业、中介机构和投资者共同秉持长期主义,营造出让创新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生态环境。
“未来3至5年,将是北交所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遇期,市场高质量扩容势在必行。”刘平安表示,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支持创新的资本市场也要持续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此外,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经济发展工作委员会专家余伟认为,北交所持续推进指数体系建设,加快推出北证50ETF将是完善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此举有助于为市场引入更多增量资金,改善投资者结构,提升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