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10:41

当下,中国儿童科幻正在突破类型壁垒,成为贯通科技人文、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文化实践。作家们正在积极地以思辨的锐度回应科技文明的前沿命题,又以情感的温度守护儿童心灵成长。随着体系规划、美学精度与思想深度等多方面的同步精进,中国儿童科幻将以更圆融的“中国式想象”,为少年读者照亮通往星辰大海的航程。
从本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审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中国少儿科幻的新图景。申报阶段共收到科幻类作品40部,另有若干科幻题材的童话、绘本等分布在其他类别当中。经过详尽讨论和多轮投票,共评选出《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传奇》(王威廉)、《改造天才》(贾煜)、《超算危机》(凌晨)、《星际醒狮队》(路航)4部进入36部初选作品名单,最终获奖作品为《改造天才》(贾煜)、《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传奇》(王威廉)两部。
本次评选基本反映了中国儿童科幻领域的当下发展状况。从整体申报情况和进入初选名单的作者考察,在年龄上从“60后”到“00后”都有,反映出中国科幻创作队伍具有健康的年龄梯度。特别是最终获奖的两位作者均为“80后”,也证明中青年科幻作家正在迅速成长为中国科幻创作的中坚力量。
科幻文类内外的“跨界”与“出圈”

《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传奇》,王威廉著,花城出版社,2024年12月
本届评选中,科幻文类内外的“跨界”“出圈”成为最引人瞩目的创作现象。包括《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传奇》(王威廉)、《寻找光芒的孩子》(赵卯卯)、《极地穿梭》(黄蓓佳)、《我在地球遇见你》(窦晶)等一批作品具有明确的文类跨界意识。这些作者往往已在各个文学创作类别中有相当的积累,在近年来开始集中尝试科幻题材的创作,在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科幻的文类惯例,吸纳独特的审美元素,以期达到突破性的创作效果。作家跨界创作科幻的现象,从图书出版领域看,可以视为科幻这一社会热点所引发的积极回应;同时更是中国现代科技文化疾速发展必然带来的人民文化需求。
王威廉这一探索性作品在本次评奖中获奖,也因此具有了重要意义。作者清晰地流露出主流文学与科幻文化的双向“破圈”的意图,也成功展现了中国式现代文化尝试将前沿科技与宇宙图景纳入自身审美结构的探索方向。《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传奇》创造性地利用世界科幻经典作品和核心意象,大胆地从少年成长的角度出发,折射出理解、把握和利用自然与社会规律的宏大愿景,以及直面宇宙危机的勇气。在此过程中,作者极为真诚地展现出自身的创作热情,勇敢地介入相对陌生的创作领域,最终达成了较好的美学效果。
另一方面,立足于科幻文化的既有审美体系,同时融入更多本土化因素和多元文化影响的创作思路,在本年度的作品中也同样醒目,有不少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星际醒狮队》(路航)在近未来语境中融入广东本土文化传统,结合留守儿童的当下社会现实议题,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丰满;《山歌海谣》(陈楸帆)成功地塑造了科技时代剧烈且持续的社会变动中,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守、新变与融合;《黑星星》(赵华)别出机杼地将外星人故事与西北方言、地域生活经验密切融合,讲述了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科幻故事。同样具有探索性意义的作品,还包括《王子与难民》(何明瀚)、《物换星移》(朱宇清)等。
这些作品共同表明,科幻已然成为全方位嵌入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形态和审美要素,部分作品在处理传统创作题材的“科幻化”转变时表现出了充分的勇气,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科幻深层次融入、参与创造全新人类科技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稳健发展与创新探索并重

《改造天才》,贾煜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年6月
与此同时,坚守科幻文化的审美导向,在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上适应儿童阅读习惯的作品,仍然是颇为稳健的创作方向。尤其有部分作品较为成功地突出了科幻文类所专擅的思辨性质,宏大的社会场景与激烈新奇的科技体验,达到了良好的美学效果。这一方向的代表作除了《改造天才》《超算危机》之外,还有《深海星辰》(阿缺)、《弹玻璃弹》(超侠)、《拯救智冰体》(萧星寒)、《蒸汽夜莺》(王洁)等。由此体现出的创作状态,是中青年作者队伍持续成长的实时记录,也是中国科幻未来发展的当下基石。贾煜《改造天才》始于失忆少年对动荡世界的艰难适应,在寻回记忆的路途之中,主人公收获了远比“天才”更为重要的友情、亲情,以及“天才”这一身份之外的自我主体性。小说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尝试,激烈的飞车竞逐、具备神奇效果的气味、危机重重的天才改造中心,以及一系列个性鲜明,又总是身不由己的人物,让这个故事具有了罕见的深度。
在各种探索的方向中,围绕若干核心主人公个体、团体展开的多卷本系列创作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如前述凌晨《超算危机》是“猎豹突击队”系列的第一部,主要讲述一群少年在梦境解析技术、低空飞艇、元宇宙社区等高科技领域的日常经验,以及与之相关巨大的科技文化危机面前的快速成长,是颇为典型的“少年拯救世界”故事;《无边量子号:新生》(江波)则是原系列的收官之作,情节仍然围绕作者最为熟悉的宇宙探索和人工智能两个话题展开,并且极富创新力地将二者进行了有机融合。此外还有《超侠恐小龙·云城篇》(超侠),《地球上的外星人》系列(彭绪洛),《火星使命》系列(赵华)等。网络连载的超长篇作品的纸质版本,也可以归入此类,如群星观测《猫先生的谜语》等。
从世界儿童科幻历史的发展来看,此类面向年龄稍大的青少年读者、鸿篇巨制式的系列科幻作品,往往是当地科幻文化走向全面成熟,进而被纳入整体文化结构的标志。较具代表性的如“海洋三部曲”(凡尔纳)、“银河系漫游指南”(道格拉斯·亚当斯)、“守夜人”(卢基扬年科)、“沙丘”(弗兰克·赫伯特)、“基地”(阿西莫夫)、“海伯利安”(丹·西蒙斯)等系列。在国内,刘慈欣推出“地球往事”系列之后,读者市场对同样鸿篇巨制的“三部曲”或更长篇幅的系列作品,表现出了巨大的期待。就本次评审中所涉及的系列作品而言,不少作品都进行了多维度的创作探索,其着力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单一卷册与系列整体之间的关系方面。具体来说是开篇之作如何充分展开世界设定和整体情节框架,同时兼顾“组建主角团”的功能;后续作品如何不被过多的前置信息、关联性情节所影响,在单册图书内提供较好的阅读体验。其次是对于大系列、多卷册的图书,如何在创作之初就提前进行整体规划,使得主人公个人或团体在情节推进中获得有效成长,并始终保持新鲜的阅读体验。不少作品的探索都令人耳目一新。
中青年作家为少儿科幻注入活力
此外,本次评审作品中还出现了一批富有作者个人特色,同时也代表某种创作方向的作品。《完美世界》(徐彦利)、《发光的尘埃》(彭柳蓉)等将青少年的个人成长经验、情感冲突等较为成功地置入科幻设置当中,其情感书写之充沛、心理描摹之幽微都令人印象深刻,前文曾提及的《山歌海谣》《蒸汽夜莺》《寻找光芒的孩子》等亦可归入此列。青年作家们在如何平衡科幻文类的宏观审美逻辑与立体丰满的人物塑造方面,进行了很有意义的尝试。
还有部分作品展现出了关注重大社会议题的勇气,不少达到了相当深度,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2181序曲》(顾适)、《手机里的孩子》(周昕)、《褪色深空》(王鸣丹)等。作为预设了虚构属性的科幻文类,本身就擅长利用其“思想实验”的文类特征介入、推演当下社会中疾速变动的科技现实,从而通过各种方式让儿童读者为一个仍将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未来,提前做好心理和情绪的准备。这样的创作思路对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对科技前沿发展动态和社会整体的未来演进,既要有足够的敏感性和想象力,又要具备进行全面、深度把握的知识储备、分析能力,还要能够把这些思考向少年儿童进行恰当、深邃的传达。不少作家迎难而上,勇于直面变动的现实,沉思自己的切身体验,尝试把握重大的科技和社会议题。
通过本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科幻类的评选,我们认为近年来的作品共同昭示一个趋势:当下,中国儿童科幻正在突破类型壁垒,成为贯通科技人文、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文化实践。中青年作家的整体进步和成熟,正在为本领域的发展持续注入活力,系列化创作、“破圈”的探索正在进入“深水区”。通过应对儿童科幻创作领域的结构性挑战,科幻文学乃至文化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正逐渐清晰。作家们正在积极地以思辨的锐度回应科技文明的前沿命题,又以情感的温度守护儿童心灵成长。随着体系规划、美学精度与思想深度等多方面的同步精进,中国儿童科幻将以更圆融的“中国式想象”,为少年读者照亮通往星辰大海的航程。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